古代城池并不像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在先秦两汉魏晋时代,“村”的形式还不普遍,农业人口都是住在城中或城的附近的。至少到明代初期,中国绝大多数城池里都不是现在想象的那样全都是民居,其中往往有大片的农地,而且主要的稳产田往往就在城里和城市周边,不会很远,因为城市一般都建在灌溉之类的条件最好的地方。直到清代人口增长城市的形式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敦煌地区的水系经过千年已经变迁到孟家堡一代,所以在此地筑城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可以把附近的土地保护起来,形成稳定的农田;二来有了稳定的城池,商业也可以得到发展。大部分商人都不敢在敦煌旧留,就是因为敦煌城势力错综复杂,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如果孟阳修筑一个新的城池,建立一个统一的势力,那么还怕往来的商客不会涌向新城。
“可是这敦煌城历史悠久,咱们建新城会有人来吗?”
刚升任百户的李大仁还是不能理解,作为土生土长的敦煌人,在他的脑海中,敦煌城就是此地唯一的城市,若是建个新城,恐怕别人不会买帐。
“大仁啊,你既然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那我问你,由敦煌而出的丝绸之路有哪几条?”
孟阳笑笑问道,他也是在询问了小王子后,才发现从敦煌往哈密,有不少的往来商客要先经过孟家堡才能到敦煌城。
“从阳关往外的南线,过楼兰,越葱岭到安息(古伊朗),这是一条;另一条北线是过汉玉门关,途径高昌、龟兹、哈密分别到大宛(中亚)和拂林国(东罗马帝国)。”
李大仁作为当地人对这些道路耳熟能详,毕竟是从小听着往来商旅的故事长大的。不过越到后来北线就越来越重要,因为它连接了欧洲、中亚、大明等地,这是南线不能所比的。
“那你说我们孟家堡是在南边还是北边?”孟阳启发他说道。
“北线!我们孟家堡是在北边,原来不经过敦煌城也可以通商!”
想通了其中的关节,李大仁高兴地跳了起来。
这其实也算一个思维误区,北线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地区,但不一定要过敦煌城。如果有一个更加稳定,资源更丰富,安全得到保障的新城,还怕商旅们不来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这句话表率的商旅们自然也会想明白这件事。
想到孟家堡以后能筑城通衢,那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且不说商税,就算是贩卖粮食,食盐,进行茶马交易也能发大财。想一展望这件事的前景,众人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毕竟以前孟家堡穷,连弓箭战马都备不齐,一家军户凑不齐一个铁锅,只能几家人一起用。现在有发财的机会,众人自然是喜出望外。
“不过大人,这修建城池花费可是不少,咱孟家堡可是没钱啊,别说修城的银子,就是余粮也没多少了。”
刘百户担忧道,自从上次押运的货物被劫后,他们千户所就穷的揭不开锅了,这还要修建城池,恐怕连工人的钱都付不起。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