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远在许昌的曹操刚刚获得了一个天大的消息,而他正在为这天大的事而“欣喜若狂”,那就是“献帝东归”。整件事的起因经过还得从兴平二年初说起。
兴平二年(195)年初,董卓的余党李傕、郭汜等人攻陷了长安,汉献帝刚脱离董卓的掌控,转眼又落入了李、郭二人手中。不久之后,李傕、郭汜互相猜忌,最终决裂,相互攻伐。汉献帝起初派人讲和,结果李傕、郭汜根本不买汉献帝的账。后来郭汜与安西将军杨定同谋想要劫持汉献帝,李傕闻讯,抢先将献帝迎至其营中,还将皇宫里的“皇家专用品”抢劫一空,随后又放学董卓“焚烧洛阳”,在长安也放了一把火。
郭汜见李傕抢了汉献帝,他干脆抢了一干大臣。两人对峙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大打出手,一连数月双方死伤数万。
兴平二年五月,李傕自封为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兴平二年六月,同为董卓旧部的张济到长安想说服李、郭和解,并欲使献帝移居弘农。献帝此时亦想东归旧都洛阳,遂遣使敦请李傕,使者往返十次,方得准许。与此同时,由于李傕部将杨奉倒戈,加上之前所招羌、胡之兵都因汉廷许以封赏各自散去,兵势大减。于是便听从张济得建议,以双方女儿为人质,和郭汜罢兵讲和。
兴平二年七月,汉献帝以张济为骠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终于踏上东归的路途,就是在这个时候,汉献帝发出天子诏书,令各路诸侯勤王。
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叫来了手下众谋士,商议对策。
荀彧率先说道:“昔日晋文公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归附,方成五霸之一;高祖为义帝发丧,而使得天下归心,最终灭项羽于垓下,奠定我大汉四百年之基业。今天子蒙难,主公当趁此时响应天子诏书,率兵勤王,此乃千载良机也。若不早图,他人必定先主公而为之。”
郭嘉接着荀彧说道:“文若所言极是,此乃天赐良机,主公万不可错过。只要能掌握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主公之霸业便指日可待。”
郭嘉一句“挟天子以令诸侯”正中曹操下怀,他正想说“奉孝之言甚合我意时”,荀彧却又严肃地说道:“奉孝,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是‘董卓’等逆贼之行径,你岂能建议主公也如此?”
荀彧说完又对曹操说:“主公志在荡平四海、匡扶汉室,欲成此宏图大业,则当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又听到荀彧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心里总感觉有些别扭,而且他似乎对荀彧又有了新的看法。但这一切曹操都没有表露出来,曹操说:“挟天子也好,奉天子也罢,总而言之将天子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才是现在的当务之急,若是晚了一步,便如荀彧所说,天子必落入他人之手。”
曹操所说的他人,实际上就是跟他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袁绍。曹操和袁绍的关系从小就十分要好,这或许和他们的出身有关系,曹操众所周知是所谓的“宦官之后”,在别人眼中是出身低贱。而袁绍虽然有着“四世三公”的名号,但他实际上是个“庶子”,在小的时候同样被人看不起。正因如此,两人才“玩到了一起”。
哪怕是在讨伐董卓时,曹操和袁绍产生了矛盾,但这并对两人的感情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当初曹操攻打徐州时,袁绍甚至派出了三营兵马支援曹操,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随着两人各自势力的不断扩张,袁绍在河北,曹操在河南,两人几乎都清楚地意识到,在将来两人之间必有一战。
此时得到献帝东归的消息,曹操最担心的就是袁绍,因为袁绍实际上离献帝所处的位置更近,可以说近在咫尺。因此,曹操当即下令整顿军马,他要亲自去营救汉献帝。
再说宇文宪这里,曹纯将书信送出后,宇文宪心中的一块石头算是暂时落了地。同时,为了提高尖兵营的士气,宇文宪事先就跟他们承诺了一个月内必定会给予他们双倍的粮饷,乃至以后都是。这个做法起到了一时的功效,尖兵营的士气恢复不少。
某天,宇文宪想起自从到了白马县后,他就基本没骑过马了,现在突然有些想念他的坐骑火龙驹,于是他来到了马厩里。
火龙驹一见主人来了,有些兴奋,发出了“唏律律”的声音。
宇文宪来到火龙驹跟前,跟他“亲热”了一番,此时火龙却躁动了起来。
“我知道了,你是太久没上战场了,想出去奔跑对吧。好,今天就带你到营外溜达溜达。”宇文宪说着便把火龙驹带出了马厩骑了上去。
一开始火龙驹还听宇文宪的使唤,谁知一出城门,火龙驹便奋蹄急驰,宇文宪一看便知这段时间把火龙驹给“憋坏了”,索性任凭火龙驹驰骋。
火龙驹“撒欢”了一段时间后速度渐渐慢了下来,火龙驹拍了拍它的脖子,又缓缓骑回了营区。
宇文宪在外面“兜风”了一个时辰左右回到了营里,正巧碰见了曹纯,而且还看他手里拿着一卷竹简,不过脸色不太好看。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