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chapter 69

《白色橄榄树

初版

作者宋冉自序

——

本书最初定名为《东国·浮世纪, 缘起于我六年前的东国之旅。六年前构思,四年前执笔, 直到今日面世, 感谢策划兼编辑罗俊峰先生的不离不弃。

书名从《东国·浮世纪更改为《白色橄榄树, 原因有二:一来我自认虽竭力走遍东国各个城池, 记录战争时期的社会百态,但所见所记只有“浮世”一角,远不及真实世界之宏大;二来, 因为我的先生李上尉。

有一年从加罗到哈颇城的途中, 我和他一起在沙漠中看到了白色的橄榄树。具体情形已写在书中, 此处不再赘述。

书写四年, 并非精凋细琢, 只因生活占去太多时间, 更因我始终无法做到冷静旁观,每每提笔前查找资料素材, 一幕幕回忆清晰呈现, 心中感伤,以致行笔缓慢。

战争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我在文中已极力澹去主观感受,只想给读者呈现最平凡客观的记录。即使如此,战争也不是一件能轻描澹写的事。

它始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悲剧。只可惜, 这样的悲剧却在一次次上演。

我大学读历史,但书中的战争, 文字记录的痛楚远不及现实亲眼所见万分之一。没去东国之前,我大概能以历史的观念侃侃而谈, 说战争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无法调和的必经之路,说战争和流血是人类发展的必要进程。

于是,无辜的人们成了历史滚滚车轮下的牺牲品。

可哪怕给我一千一万种理由,我也无法理解人类为什么要残害他的同类。更无法原谅。

有一个问题,我始终在询问自己:我们的世界是否缺少同情,缺少足够的善与爱。每当看人们受伤,我会痛,却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不会痛。

在战场上待久了,我开始怀疑,是否理性、文明只是虚妄;是否人类的一切难题根本没有所谓合理的解决方式,只有极端、对峙和仇恨,只能诉诸杀戮;是否历史总是陷入一个个轮回的怪圈,无序总是战胜制度,野蛮总是战胜文明。

而人类和平的终极梦想,是否只是沙漠之上的白色橄榄树。

绚烂,美好,纯净,盛大。

见过一次,便刻骨难忘,终身追寻。

可偏偏它也虚幻,缥缈,远在天际,不可捉摸。

甚至,根本是不存在的。

只是转瞬即逝的海市蜃楼,只是人们深处泥淖时的终极幻想。

我迷茫,找不到方向,却又每每被拉回正路。

因为后来我发现,世界或许黑暗,或许无光,但个体的善,却像沙滩上闪光的珍珠,哪怕寻它时被砂砾刺伤,可一旦将它捧在手心,它闪耀的温柔美丽的光芒会让你微笑而无悔。

这样的个体,就像我在书中写到的代号为b,g,l,m,k,s,a的库克兵们。

他们坚韧,善良,执着;他们有着最温和阳光的笑容,他们有着最坚毅不屈的面庞;他们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恐惧,像一根根细小的火柴,在这让人失望的世界里燃烧着最炙热的光。

或许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类动物,在他们之中,善与恶兼具,伟大而又残忍。

在见过最深的黑暗,最凶的罪恶,最丑的恐怖之后,

我依然庆幸,我见过光明,见过善良,见过最美的心灵。

是啊,我依然感激,我亲眼见过那一片白色橄榄树林。

宋冉

202x年10月07日

于江城

——

——

出版五周年纪念版

策划人罗俊峰作序

——

我和宋冉认识于十一年前。当年梁城卫视一档栏目《战事最前线火遍全国,宋记者负责拍摄记录了那档栏目90%以上的素材。她镜头下的故事细腻,朴素,触人心弦,当即就吸引了我。

我喜欢好的故事,更喜欢好的讲述者。宋冉正是我最欣赏的那类讲述者,温和,耐心,常怀悲悯。很多人说我是个成功的畅销书策划人,可连我也没想到,宋冉的书会是我策划的最成功的畅销书。五年间销量过五百万册的成绩成了图书市场罕见的神话。而目前,英、法、西、德等七种语言的译版已完成,只待印刷发售。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她普利策奖获奖者的头衔,更因为她书写了一段最朴实而又感人至深的浮世画卷。

本文按时间和城池为索引,记录着宋冉在东国时期的所见所闻,从拾荒者到指挥官,从小贩到士兵,她的目光一视同仁,每个微小的人物都在她这里留下了位置。书中所选照片也全部来自她的拍摄。虽然如她所说,她的视角无法全面记录下乱世中的国家,但她用最真实客观的笔触将战争中的众生相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些年来,很多朋友和媒体向我打听宋记者的私生活,更有人好奇她的丈夫李上尉是何许人也。由于宋冉行事低调,不接受和此书有关的任何采访,我无法透露更多。

但我可以说的是,宋冉是一位美丽而喜欢微笑的姑娘,外表柔弱,内心坚韧而坚定。她的先生李上尉是一位英俊帅气的军人,性格温柔,待人和善。写书的那四年,宋冉住在乡下,家门口是一片无边的稻田,风景如画。

我曾去拜访过他们,在书完稿的两年前。那时他们家中有个刚满一岁的小男孩,乳名小树,也叫小树苗。

小树长相酷似他的父亲李上尉。那时他刚学会走路,闲不下来又好动,踉踉跄跄围着李上尉跑来跑去,时不时扑上去笑咯咯抱住父亲的腿,这样的游戏能玩上无数遍。那时他还不会说话,但是会叫爸爸。“巴巴”“巴巴”的叫声满屋子回荡,听着快乐而惬意。隔上一会儿,就拉着父亲的裤腿要出门。一会儿看蝴蝶,一会儿追小鸡。

我们在客厅里讨论书稿的时候,宋冉会时不时望窗外,她的先生带着幼小的孩子在屋前的禾场上玩耍。李上尉蹲在地上,笑容温暖,伸着双手;小树摇摇晃晃扑上去抱他的脖子,松开了跑开一段距离,又跑回来扑进父亲怀里。

宋冉笑得眼睛弯了,说:“就这种小游戏,阿x能陪小树苗玩一下午,我也能看他们玩一下午。”

我说:“难怪你的书写得慢。”

偏题了。为什么忽然写这么一段,我也不明白。和这本书没有任何关系。但那次拜访的很多画面毫无缘由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时不时就能回想起来。比如我跟宋冉谈话时,李上尉无声递过来的一盘削好的苹果,宋冉一边跟我说话,一边和他眼神对视,流露出一瞬间的温柔爱意;比如她和我说着文稿内容,收拾书桌时看到李上尉的资料书和稿纸,顺手整理时的小心翼翼和珍惜;比如桌子上一瓶新摘的小花儿,茶壶里舒展的茶叶。

我想,大概是他们家中温馨的气氛是我多年都市生活里最为匮乏的一部分。也大概是因为——这些年,我们的社会大肆宣扬功利和利己。而他们格格不入,像是一座孤岛。只是,他们的故事我无法深入讲太多,但至少,他们曾经看到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呈现了。让每个翻开书的读者,能够看一看他们的视界。

而最近,五周年纪念版策划之际,我再次拜访了李上尉和宋记者家。他们早已搬来帝城,小树苗也长高了,在读小学,无论外貌和姿态愈发酷似他父亲。他们家里多了位新成员,五岁的小鸽子,在幼儿园读大班。宋记者开了工作室,李上尉也成了李少校,他自学读完了书,虽在家工作,但也在自己的领域上有所研究。他们似乎变化了一些,又似乎什么都没变,相处时的默契温柔一如从前。

我原想让宋冉为五周年纪念版再写一篇序作,但她说想写的所有故事和心情已经在四年前写完,没有更多的情感能再书写。

我尊重她的决定。

这五年来,世界各地又有了新的战争。如此一看,她的那篇初序倒是历久弥新了。哪怕二十年后,都无需增减。

罗俊峰

203x年9月1日

于帝城

——

——

出版十八周年纪念版

麟子李宋之作序

——

一周前,我母亲宋冉女士的编辑兼策划人罗俊峰先生联系我,希望我为《白色橄榄树二十周年纪念版作序。我只是个二十一岁的理工科学生,和书中的萨辛差不多年纪,没有写作天赋,也没有文采。说起来是没资格给书作序的,但罗俊峰先生说让我写写感想。

“写感想”,听着像命题作文。对哪一件事的感想,还是对所有事的感想?罗俊峰先生没有给范围,我也琢磨不清楚。

很多人说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要说对战争的感想,没有经历过的我觉得为难。尽管总有国家和地区开战,但对我来说,那是太遥远的事。

虽然我父母身份特殊,但我的生活和普通小孩一样,并不会对战争这问题有什么天生的觉悟。

我的幼年是在江城乡下度过的。人生最早的记忆来自于我父亲。我依稀记得一两岁时的画面,是一个黄昏。他抱着幼小的我从落着叶子的田埂上走过,他的手臂和胸膛是我幼年记忆中最温暖坚实的依靠。

一旁的母亲亲了我的额头,叫我:“小阿瓒”

父亲就笑:“要把这小家伙弄醒么?”

我当然没醒。父亲的怀里温暖又安全,我舒展了手脚,搂住他呼呼大睡。

说来奇怪,母亲总爱叫我小阿瓒。大概是因为我和父亲长得太像。

我人生最初的老师是我父亲。他教我读书认字,带我放风筝,抓知了,钓龙虾,捉螃蟹,种花养草。他说:

“妈妈怕这个,我们还是把知了放了。”

“妈妈喜欢吃龙虾,给她多钓几个。”

“给妈妈摘点花回去。”

更多的时候,妈妈就在身边,

“阿瓒,你放他下来,让他自己走。”

“阿瓒,你看小树的脸上全是泥巴,哈哈哈。”

“阿瓒,要不要偷个柚子回去。嗯,不好么?那算了。下次等小树苗不在的时候我们再偷。”

……

>>

后来,叙之出世,我到了上学的年纪,家搬去了帝城。成长时光如同飞逝。一年一年,我渐渐长大,有些事在岁月里却没什么变化。父亲始终是那个温柔的人,尤其对我的母亲。

或许很多人难以想象,但我的父亲母亲没有分离过一天。我父亲身体不好,每月定期就得去医院。大多数时候,他和母亲一起在家工作,或陪母亲一起去工作室。

我不得不承认,虽然我很爱我的父母,但我也像大部分子女一样,忙着认识世界和长大,并不会那么关注父母的生活和内心。更何况,他们之间也有着我们身为子女无法窥探和触摸的二人世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