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逼杀杨国忠及杨贵妃,许是杀红了眼,几名殷姓将士连同玄宗皇帝及太子李亨一同诛杀,自此大唐势力群龙无首,天下大变。
几名殷姓将士虽当即死于马嵬驿兵变中玄宗皇帝护卫之手,世间却随即出现了殷氏一族,自称以商都为姓氏,为殷商皇族后裔,自立为政。
仿佛起了个头,各地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零碎势力,竟有几十个之多,皆效仿殷氏说法,以自家为过往某朝国号或与某朝皇室同姓为由,自称皇族后裔,甚至为拼命与“皇族”二字攀上联系,将夹缝里的小国小朝都拉出来鞭尸,生怕自己落后了别人一般,个个都不甘屈于人下,妄想占山为王一步登天,乱世之中,形同玩笑。
安禄山势力同样没有幸免,安禄山死后儿子安庆绪也很快被人刺杀,安氏势力同大唐势力一般,陷入零碎的分裂中,并在互相吞并联盟中,整个大唐旧领土内的各方势力逐渐混杂。
在这个大大小小几十个势力并存的时代,有着最原始的弱肉强食规则,大吞小强并弱再常见不过,何况这几十个势力大多都是在当初的混乱中凑热闹一样兴起,水分太多,真有实力的反倒极少,经过五十多年的优胜劣汰,最终剩下强弱不等的九个国家,瓜分了旧时唐朝的领土。
而在这场五十年混乱中起头的殷氏,最终占据了中原到东边临海的一大块土地,即若是放在当初三国鼎立局面时,魏蜀吴三国几乎都囊括其中的一大片地方,称大殷国,成了九国中最大最强盛的一国。
至此,大唐后期的动乱平息,虽旧时领土四分五裂,到底也成了个相对稳定的局势。
可惜大殷国风光一时,也并不长久。
殷国自高祖殷立称帝以来,历经五帝,后期殷氏皇族治国之能平庸,尤以最后一任皇帝殷沉在位时最为荒淫无道,宠幸妖妃,废政苛税,肆意挥霍大殷的百年基业,殷国迅速衰落。不少邻国甚至边远蛮夷之族不免又如百年前的动乱时期一般躁动,都盯紧了位于富庶之地的殷国,时刻准备从这块肥肉上咬下一块。
殷沉在位后期,由于贪图享乐胆小怕事,不许交战,殷国割地赔款损失了大量土地和金银,并先后嫁出几位公主与强国联姻以安抚各国,求得一时安宁。殷国大将军齐栋数次请求出兵作战,殷沉不允,齐栋无可奈何,殷国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就在所有人都在等着看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殷国最终落入哪国的囊中时,殷国大将军齐栋率兵而起,以今上无德为由,直逼皇宫,所有人都以为齐栋要逼宫篡位,谁知其打出了为百姓从殷氏宗亲中另择一贤明圣主的旗号,对殷国
上下许下了“愿倾栋之所能以安天下”的诺言,得军心,顺民意,势如破竹,很快便攻下了皇宫。
殷沉被迫退位,齐大将军代掌帝权,遍观殷氏宗亲,竟无帝王之才,一时难以抉择。然国不可一日无主,殷沉退位数日后殷国上下慌乱更甚,各国蠢蠢欲动,众人皆请命大将军主持大局。不久,殷沉下旨昭告天下,禅位于大将军齐栋,齐栋顺势在麾下众人的拥戴下登基为帝,天下哗然。
不少人怒斥齐栋打着另择贤主的旗号实则乱臣贼子之心,亦有人称当今天下本就混乱不堪,齐大将军便是这片脆弱国土的救世主,只要能救这个国家,他就是天命的帝王。可无论褒贬,以齐栋的势力,当时的殷国无人能出其右,齐栋掌权之事已成定局。
齐栋称帝后,继续沿用殷国国号,有人提出异议,认为齐栋与殷氏皇族并无宗亲关系,沿用国号不妥,齐栋以“家国未安何以旁顾”之辞驳回,提拔手下林天、秦傲接手原先自己的军权,加强训练军队,任用人才,照拂百姓,反对之声也逐渐平息下来。
齐栋短短三年内便平息外患,虎视眈眈的几个大国虽有所不甘,于边境僵持,却也未敢再轻举妄动。虽因大殷长久以来的衰落,不免在领土和财力上皆损失惨重,但也好歹是在保住了这块国土的基础上结束了大殷末年的这场战乱。
内忧外患皆平息,当务之急自然是要改国号,使齐家成为这天下名正言顺的主人,总不能始终顶着一个旧朝他族的名头。要在随时被敌国吞并的威胁下重整一盘散沙的殷国绝非易事,因此齐栋这般素来踏实的人也不免有些飘飘然,自认功德盖世,再没有比自己的姓氏更高贵的字眼,便以齐为国号,称大齐国又以“圣德初开”之意,作年号为开德依旧于旧唐及旧殷的都城长安定都,又几番兴起为图吉利修改了境内诸多地名如“昌盛”云云,虽是俗套了些,但齐栋一介武夫,已是穷尽文才了。
这边齐栋在大大小小事务上将整个旧殷换新齐大动干戈后宣布大齐二十年内修生养息,那边安顿殷氏皇族的行宫不慎走水,宫内死伤无数,从殷沉到后妃皇裔无一幸免,齐栋下令以君王礼厚葬殷沉,称殷后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