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牛乡中心小学,这个名字跟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一样,也是有含义的。
大家在地图上搜索小学,除了城市这种充斥着各种各样小学校的地方以外,在边远地区,经常会看到叫做“某某中心小学”和“某某完全小学”的小学校。
中心小学就是建在乡、镇或县里的学校,作为一个中心来吸纳周边的学生。
这样的学校未必一定是“完全小学”。
完全小学,就是拥有帝国完全小学编制的学校。
这样的小学,哪怕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学生,也必须完全设立6个年级,保证这一个学生可以不断的一直读上去。
是的,并不是所有小学都有完整的6个年级,一些边远地区可能就是个只有三个年级的“初小”或“高小”。
一般来说,镇中心小学或县中心小学都是有着完全小学编制,平原地区的乡中心小学也有大概率是完全小学。
但像他们莽牛乡中心小学,听上去似乎也应该是建在一个乡的中心,接受周边几个村子的孩子来上学,但不要忘了这可是高原地区,边远艰苦地区。
事实上,他们这个乡中心小学,就建在海拔4400米的高原戈壁滩上,孤零零的一圈围墙围起来的独立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真的算是“中心”了,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呢
所谓吸收周围村子的小孩,那一个村可能就是一家牧户,或者一家农户
在夏小嘟这个狗大户来升级之前,这所小学只能说是靠着愿叔和流水般的支教老师,哪个年级都教,哪个科目都来,勉强维持6个年级都完全的小学。
愿叔,夏还愿,当年走出家园坊,就来到西部,而且没去省城周边那些条件更好的中心小学或完全小学,而是一头扎到这种更边远、条件更恶劣,也更需要教师的地方来,一干就是三十几年。
最开始,当地的一些少民家长们宁愿把自家的孩子送入寺庙去念经文,甚至待在家中放牧干活,也不愿意让孩子来念书,让孩子进行义务教育。
后来有了小愿叔的努力,再加上帝国又推出了三免一补政策,也就是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还有伙食补贴,这种情况才逐渐改观,开始有人牵着马走十几公里也要送孩子来读书,学知识。
而当年那个小愿,慢慢变成了小愿哥,后来又成了小愿叔。
小愿叔也像家园坊一样,带出了两三代人。
周围很多送孩子来上学的农户牧户有的还是他的学生。
散居在这茫茫高原,方圆几十里内的人们,相互之间不一定认识,但却都知道一个叫“还愿”的老师。
小愿叔的事迹是用他自己的人生书写而成的,却很少有人知道。
还是网络时代后,一位来到这儿的支教老师,了解到小愿叔的故事,发上了网络,这才被更多的人知晓。
直到几年前,通过评议会的审核,他被授予了男爵爵位。
在华夏帝国,你可以很有钱,也可以很有名,但想凭借这些获得爵位那是想多了。
只有做出特殊贡献的人,他们上到国之栋梁,重于泰山之科学家,下到小愿叔这样,虽是升斗小民,看似轻于鸿毛,却为更多人带来正能量,甚至感动过华夏的人,才可以被授予爵位这种特殊荣誉。
所以别看莽牛乡小学招来了待遇超高的教职工们,他们见到愿叔都尊敬着呢。
如今,夏小嘟给学校升级改造,看着孩子们生活的更好,愿叔感觉特别幸福,他在夏小嘟身上看到了自己愿望得以实现的可能。
而且,愿叔并没有像网上一些人那样矫情,比如有人认为夏小嘟把生活条件搞这么好,孩子会变得娇气,不适合今后的生存之类。
因为人类活着本身,就是为了能生活得更好啊!
否则你以为人们每天努力奔波的为了什么呢?!为了一直保持艰苦?保持生存状态?
今天的人就是比战争时期、比古代更娇气,这很正常,因为大家过上了比那时更好的日子。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