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陈松跳入青龙潭之后,被一个很大的气泡包裹,慢慢坠入了青龙潭水底。睁开眼睛一看,他来到一座雄伟的宫殿面前。这宫殿的建筑,晶莹剔透,完全是由各种各样的水晶、琥珀、玛瑙组成,曲尽巧妙,非人间所有,那些无色的、紫色的、黄色的、绿色的奇珍异物,陈松完全叫不出名字来。

两个侍卫把陈松押进大殿,往他小腿一揣,他跪倒在地。侍卫声音洪亮地说道:“禀告潭王,人犯陈松已经带到。”

青龙潭潭王坐在大殿之上,两位侍女摇着宝扇,侍立两旁。潭王宝座的右前方有一个单独的座椅,老巫婆坐在上面。巫婆在水宫里辈分很大,资历和威望很高,这是潭王专门为巫婆赐的座。大殿之下,文武大臣站成两排,恭听潭王处置各项事务。潭王望着殿下的陈松,喝到:“小鬼,你可知罪?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把你拘到水宫来?”

“你是哪路妖孽?我每天干农活,做家务,做作业,没有招惹你们,为什么把我抓来?赶快放我回去!”陈松理直气壮的回答。他没做亏心事,心里不虚。

“你这毛头小子,怎能在潭王面前大呼小叫?你们老师没有教你要尊敬上级领导吗?”殿下武士喝道。

“罢了,罢了,童言无忌,不要和小孩一般见识。”潭王说道。

陈松一脸懵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巫婆对他讲道:“我们水宫有几只作乱的蚯蚓,被我施加咒语囚禁在青龙潭堤岸旁边的一块土地中,你这小子那天用锄头去地里挖蚯蚓,破除了我的咒语,引起蚯蚓到处乱窜,造成了水宫的晃动。你就是这起事件的罪魁祸首!”

原来,释迦牟尼佛祖改变了青龙潭水宫的物理学常数之后,又引入各种生物保持了水宫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不料青龙庄的村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越来越多的农药和化肥。尤其是最近几个月,青龙庄的水稻遭遇了稻瘟病,农民害怕水稻减产甚至绝收,使用了大量的三环唑类农药进行治疗。虽然稻瘟病受到控制,但青龙潭的环境也受到了污染。为防止化肥对水体的污染,一般要求每公顷使用的化肥量不超过225公斤,但青龙庄的农民为了追求高产,每公顷化肥用量达到了700公斤以上,是化肥安全用量的3倍以上。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化肥的流失加剧了青龙潭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如此一来,青龙潭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受环境污染影响最严重,再加之青龙潭的物理学常数与其他地方不同,蚯蚓居然非常容易地发生了基因突变。有的蚯蚓长出四只脚,有的蚯蚓体型巨大。这些体型巨大的蚯蚓在青龙潭水宫地下的土壤中钻来钻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蚯蚓洞,改变了水宫地基的应力平衡,经常引起水宫的震动和摇晃。受青龙潭潭王的请求,巫婆婉儿施法,将这些基因变异的蚯蚓囚禁在青龙潭堤岸旁边的一块土地中,使其不能为所欲为。巫婆施加的咒语有一个缺陷,只要遇到阴年阴月阴日阴时出生的人在施咒地点动土,这咒语就会破解。陈松恰好就是阴年阴月阴日阴时出生的人,那天挖蚯蚓的时候恰好来到当初巫婆作法施加咒语的地方,所以陈松那天无意之中破除了囚禁蚯蚓的咒语,把蚯蚓释放了出来。要是换一个出生时间不同的人来挖蚯蚓,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陈松将变异的蚯蚓释放出来以后,这些蚯蚓如同脱缰的野马,在本性的驱使下又在水宫地下的土壤中活动起来,地应力的平衡再次遭到破坏,某些地方还出现了塌陷的情况。近来新闻多有某地街道突然塌陷的报道,大概就是类似原因。水宫当时震动摇晃的时候,巫婆正在为何欣举行坐床典礼,要收她为徒,将衣钵传与她,立她为传人。遭此突发事件,坐床典礼半途而废。巫婆受潭王邀请,前来救难,她利用蚯蚓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喜酸甜味、怕光、怕水、怕闷气、怕震动、怕酸碱的习性,施展巫术,将蚯蚓捕捉起来,关在一个大箱子里。既然它们不愿老老实实呆在野外广阔的天地里,巫婆只好先把它们囚禁起来。待余震停止,潭王又派人去填补蚯蚓钻出的洞穴。水宫群众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终于恢复了水宫的宁静。陈松一个小小的举动,给青龙潭水宫来带如此巨大的灾难,潭王自然要将这笔账算在他的头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也是陈松一家惹的祸。由于青龙庄的农民滥用农药化肥,青龙潭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有一天,潭王派出三公子,也就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去考察周围村庄种植庄稼、水体及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以便青龙潭水宫采取措施治理环境。三公子变成一条金黄色的大鱼在稻田中实地调查,稻谷正在抽穗,但是水质很差,稻田里死了很多小鱼小虾。见天色已晚,三公子想跃过稻田返回青龙潭,不幸被陈青山的渔网网住,又被卖进县城的饭店里。可怜三公子遭遇飞来横祸,成为了食客的盘中餐。

陈青山害死了三公子,潭王把这笔账算在了陈青山身上,又迁怒于陈青山的儿子陈松。再加上陈松挖蚯蚓引发了水宫的灾难,潭王新账旧账一起算,全部算到了陈松头上,派出一个小鬼引诱陈松跳水,把他拘来水宫。潭王鉴于青龙潭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产生了一个荒唐的决定,他要一直不下雨,等到青龙潭水干涸,再重新降雨,换一潭新水,以此彻底解决潭水污染的问题,同时也想借此报复惩罚青龙庄,让他们付出环境污染的代价,这正是附近几个乡镇遭遇旱灾的原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