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瓷器不像如今这样普遍,造价也高,寻常百姓家的瓷器破损了,一般会拿去修修补补。因此,早在古时候,锔瓷技艺便十分普遍,还有专门的锔瓷艺人。
想当年乾隆皇帝为了稳定朝政,令宫廷画家周鲲绘村市生涯图,以便对汉风俗传统有更形象的认识,其中就有锔瓷艺人
锔瓷,指的是用锔子修补破损的瓷器,其包含固定、钻孔和锔补三道工序。通过金刚钻在瓷器裂纹两侧打孔,再将“冖”形金属钉敲入裂痕两边的钻孔内,以此来加固器物,使瓷器起死回生,恢复原有造型的同时密不透水,可重新使用。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故宫博物院介绍的锔瓷技艺时,用来举例的便是兔毫盏,下图可看出修补后的建盏器型较为完整,裂痕虽明显,但是盏仍可以使用。
锔瓷适合用来修补瓷器裂缝和冲线,不适合有大面积缺失的残件。而且锔瓷需要打孔,对瓷器有二次伤害。
综合各项因素,锔瓷需要原器完整,仅有裂缝,才便于固定,但打孔造成的二次损害也需要考虑,如果打孔的手艺不好,本身相对完整的瓷片还会再碎一次。因此一些胎较薄的陶瓷也不太适用。
金缮遇到有缺肉的瓷器可以想办法填补,也对瓷器损害较小,就是晾干的时间比较长,还有遇到高温可能受损。
那么金银镶嵌法便应运而生,金银镶嵌法起源于宋代,采用的材料是金属,比如金银类,造价更高一些,因为独特的修补效果受到人们的青睐。
其镶嵌图案花纹以修饰瑕疵,以葫芦藤蔓叶多见,修补后的器物掩盖了瑕疵,且装饰效果活灵活现,瓷器得以焕然一新,别有一番风趣。
此法用料不菲,对金工要求也很高,因此工费自然上去。相对金缮而言,此法在镶嵌部分的花样更多一些。相对于日本收藏者喜欢金缮的偏好,欧美的藏家会更属意镶嵌。
金缮和镶嵌都是带有再创作意味的手法,对于修补者的审美,对原器艺术风格的理解,和手上的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
釦边
釦边又称包边,一般用于口沿有芒或者有小磕损的器型,起保护和装饰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彰显身份地位。
新盏除非是仿古作品,一般是不会出厂就釦边的,有偏爱釦边的朋友可以自行釦边。
老盏传世品或墓葬出土品有的会有釦边,此时不去动它较好,如果釦边腐蚀脱落,可以重釦。如果本身无釦边也无磕损的老盏,没有必要去釦边,除非是自己特别喜欢这种风格。
教授跟我都一直坚持尽量维持原状的处理方式,器型完整但有小瑕者,有的珍贵老盏大醇小疵,器型完整,虽有微瑕,可能是烧制过程中自带的,可能是流传过程中导致的,但是斑纹稀有罕见,瑕不掩瑜,不影响其文物价值,那么便无需刻意去修缮,修补反而破坏器物美感,也影响世人看到它们的本来面目。
九州博物馆中藏有一只建窑油滴盏,虽然有明显的砂眼和粘底,但是油滴分布较均匀,品貌俱佳,依然是传承有序的名品。
藤田美术馆所藏国宝曜变天目的口沿也有一处小磕损,然而这并不影响这只曜变天目作为日本国宝的地位。
还有2016年伦敦苏富比以900万落槌的宋代兔毫盏,藤田传三郎次子藏品,曾收录于大正名器鉴,虽有断釉,不妨碍其拍出高价。且此断釉维持原状更可看出建窑高温厚釉工艺下,釉的流动导致的一种变化结果。
瓷器即使碎裂,物化性质依然较为稳定。水吉镇建窑遗址至今仍有大量建窑堆积物,出土大量的建盏残件。
这些碎片如果小于完整器的三分之二,基本就没有修补的必要,维持原状用来教学研究较为合适。
从碎片可以看出建盏铁胎的颜色,釉的内层,以及建盏从口沿到腹部底部越来越厚的造型设计,因此碎片还是很有价值。有些碎片还有罕见的曜变、油滴、银毫等斑纹,更加值得珍藏。
所以其实并非所有有瑕疵或破损的建盏都需要修复,如不影响器型完整,可维持原状,以原本的状态为主。
如果认为瑕疵或破损的老盏就无价值也有失偏颇,俗话说“宁玩残精,不玩普全”。
釉色足够精美足够特别的老盏残件,依然很稀有,颇具收藏价值。
此时如果有机会入手,需不需要修复,如何修复,就必须综合盏本身的釉面表现和残缺状况以及自身的喜好和需求考虑。
我的面前突然伸过一张脸,一张睡眼惺忪又干净的脸,看看我又看看工作台上的明代青花,然后看到了旁边架子上的残损建盏,走过去很认真的欣赏,大概一刻钟之后转回来再次看着我,“你送我的建盏应该是现代古品,如果运营得当就可以称为古品古品,在古品基础上二次创作,我想这更加具备流传的意义。”
“如果拿去大拍卖行会卖出一个好价钱,所以……我决定不还给你了,自己留下了,我对值钱的东西都很在乎。”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