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这里是云麓宫,在岳麓山右顶峰上,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

“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

“历经战乱后,清同治二年(1863),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并在殿前后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又增建宫门。进士吴獬游此时,为宫门题写“对云绝顶犹为麓,求道安心即是宫“一联,联内隐“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作。”

“上世纪四十年代遭日军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由道士邬云开、吴海明筹募修复。现存吕祖殿、祖师殿、三清殿三进。吕祖殿中置汉白玉浮雕吕祖仙师真像,并刻吕著《百字铭》,八十年代对宫宇进行了修葺,1989年春正式对外开放。前厅竖关帝神像,三清殷按道家规制竖像三尊。”

“接下来是麓山寺,麓山寺又名岳麓寺、慧光寺、鹿苑、万寿禅寺,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距佛教传入中国仅200年左右,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它不仅是湘省第一所佛教寺庙,也是我国早期佛寺之一。山门上有一副“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对联,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

“入麓山寺大门后可见放生池,前进为弥勒殿,佛台上供弥勒佛像。弥勒殿左有钟楼,右为鼓楼。中进为大雄宝殿,即正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顶,殿内佛台供奉释迦牟尼佛三身佛像,庄重至极,殿左是五观堂和客堂,殿右是讲经堂。后进为观音阁,又叫藏经阁,阁前坪有两株罗汉松,称“六朝松”。两树对立,虬枝交错,宛若关隘,称“松关”。阁右下方有一井,名龙泉。1986年修复了大部分殿堂,殿内佛像庄严慈祥,千手观音前每天有不少信徒顶礼膜拜。所珍藏的佛经和古籍极为丰富,石刻的阎立本、吴道子、牧溪、仇英等作的观音宝像,贯休的十六应真,湘绣怀素草书《自叙贴》等均为珍品。”

“麓山寺是华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场之一。南北朝的期,麓山寺得到历朝统治者的护持,不少官宦留书藏石,别构正殿,“建涅盘像于寺中”,“献贝叶经于层阁”,使这座寺庙建筑更加完备。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在此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

“唐朝盛时,麓山寺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声名蔚成大观,头山门在湘江之滨,二山门即今天的麓山门,大雄宝殿在今岳麓书院处,前有放生池,两侧为钟、鼓楼,沿清风峡回廊婉蜒而上,经舍利塔、观音阁、藏经楼、讲经堂、法华泉,直至山顶之法华台。文人雅士竞相携游,或赋诗,或作文。许多书法家、文学家和诗人游览麓山寺,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杜甫、韩愈、李邕、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宋之间、曹松、罗隐、喻鬼、戎县等都写诗吟文,赞美麓山寺。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殿宇宏大。刘禹锡亦有“高殿呀然压苍嗽,俯瞰星城疑欲吞”之惊叹。”

“摩河衍那是唐代高僧,唐德宗时曾入藏讲经,力倡禅宗,一时西藏僧人风靡相从,贵族妇女30余人从其出家。后赤松德赞派人从印度请来寂护的弟子莲花生,传印度佛教,于是发生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两派辩论,史称“顿渐之争”或“拉萨法诤”。据西藏史书记载,摩诃衍那辩论失败后,返回内地。摩诃衍那与莲花生的这场辩论,至今还是国际佛教学者研究的课题。”

“抗战时期,麓寺的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和斋堂等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仅留山门、观音阁、虎岑堂等建筑,1985年1月,僧人进驻寺内,恢复了中断许久的佛事活动。”一路走走停停,时间很快就到了中午,一行人在景区内随意找了一家饮食店,边吃边休息。

“方哥,记录的怎么样?”看到方博已经把小本子收好,唐风不由疑惑的问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