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狭长的胡同横贯南北,我家、奶奶和三爷、二爷、六叔都住在这条胡同里。
“张天津的爸爸说,我们是‘五服’以内的一家子,让我和天津别打架。‘五服’是啥?”我问母亲。
“‘五服’就是家里老人去世后,需要穿孝服磕头哭泣的人,我们不算太亲,正在‘五服’边儿上。也就是说,天津爸爸死后,你得头上戴白,加入送葬队伍的行列。你爸爸死后,天津也得戴白。”母亲说。
“那张北京和张天津是什么关系?他们好像更亲。”我又问。
“张北京的爸爸是张祖尧,张天津的爸爸是张祖亭,他俩是亲兄弟。北京和天津的关系,就像你和你六叔家张海的关系。”
“哦。”
张天津和张北京也住在这条胡同里。哥、我、天津、北京、张海,我们是上下不超过两岁的同龄人,俗话说“十七不找十八的”,我们五个孩子经常粘在一起。这条胡同,几乎承载着我幼儿时的所有记忆。
每天睁开眼睛,胡同里几个伙伴的脸孔就在我面前浮动着,我赶紧爬起来吃几口饭,就跑出去找他们玩儿。
这条胡同,被横贯东西的一条大街隔开了,他们在大街北,唯独我在大街南,我出门后想都不想,迈步就向北去。
张海和张北京不大出来玩儿,整天被父母指挥着在家里敲鸡打狗干零活儿,一度遭到我和哥哥、张天津的鄙视,在我们的印象中,整天闷在家里烧火做饭、喂鸡打狗是小姑娘才做的事儿,就这样的,长大后能有啥出息?就连我母亲跟大家聚在一起闲聊时,每谈到张海,都会讥笑他不像个男小子,倒像个大闺女儿,在家啥活都干,既绵软又秀密。
而我和我哥、张天津,就像三个没娘的孩子,东蹿蹿、西蹿蹿,基本不着家。
我先叫上天津,依次向北,联络上我哥,三人一起向北到张海家,或者再向北到张北京家。当我们三人推开六叔家的木门后,看到院子当中散放着一大堆带皮的玉米,张海和六婶儿正坐在那里剥玉米,见我们来了,六婶儿站起身热情地打招呼。
“你们别走啊,给你们拿糖吃。”六婶儿说完,转身回到屋子里,眨眼的功夫出来了,手中拿着四块糖,给我们每人一块儿。我们如获至宝,赶紧剥开糖纸,将糖块放到嘴巴里贪婪地吮吸着,之后把糖纸展开铺平叠好,小心地放到口袋里。
“站着干啥,坐下吧。”不知何时,六婶儿拿出了三只小凳儿,每人一只递到我们手中。我们挨着张海坐下来,面对着那堆玉米。
“听着啊,我给你们讲故事啊,嗯……就讲《张郎和丁香》的故事。”六婶儿神采飞扬地说。我们把糖吮得滋滋作响,仰起小脸儿,认真地听着。
“从前,有个男子叫张郎,从小父母双亡,他孤苦伶仃艰难度日。后来有个媒婆为他牵线,帮他娶了一个老婆,名叫丁香。丁香长得相貌出众,长发三尺,又黑又亮,据说张郎最喜欢她的头发……她不仅漂亮,而且心地善良,白天勤于劳作,晚上缝缝补补,尤其擀得一手好面,做出的汤面又细又匀,香气诱人,张郎总是吃不够。她和张郎夫唱妇随,相处得很好,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在她的帮助下,张郎开了一家店铺,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大老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