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走的时候皇后很高兴,这一点从她在李弘还没提出请求的情况下就允许李弘将来可以偶尔出宫就能看出来。
韩国夫人离开后,洛阳便下起了一场连绵大雨,为行宫增添了几分潮湿与清凉。
然而大雨之后,李弘便得到一则坏消息,皇帝的风疾复发了。
风疾就连素有名望的孙思邈都不能根治,去岁孙思邈受诏到长安,也只能建议皇帝不要住在阴冷潮湿之所,就比如说……太极宫。
太极宫位于长安城的正北,从风水上看运势极佳,但却地处低洼,只会加重皇帝的病情。
所以皇帝虽然喜爱长安胜于洛阳,但也只能先在洛阳住着。
合璧宫地势偏高。正是皇帝修来养病的,没想到大雨过后还是中了招。
话说皇帝病重时往往头疼难忍,太子年幼,每每政务都要交托给皇后处理,而武后的能力自不必多说,处事皆佳。
但在皇帝眼中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培养太子才是正道。
是以等到皇帝病情好转一些,干脆决定不在合璧宫多待了,带着一行人回到洛阳皇宫。
大概小太子近期的表现皇帝陛下很是满意,还没来得及歇脚的李弘刚回东宫就接到了皇帝的诏书——诏太子每五日于文思殿内视诸司奏事。
论起诸司奏事,就不得不提起本朝的朝参制度。官员每逢单日上朝,每月朔望为大朝会,而泱泱大唐诸多国事自然不能依靠两日一次的朝会解决。官员们若是非得等到上朝时才上奏折奏事,那很多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是以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奏疏可以直达皇帝,皇帝可以当场批阅处置,也可以找臣子商议。至于皇帝的处置能不能通过门下省的审核,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只是最理想的情况,但实际上皇帝一人如何能处理完庞杂繁多的国事?挂靠在门下省的政事堂便应运而生。
政事堂发展至今自有一套规矩,除了三高官官,能入政事堂的官员官名都要加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加个这个官衔,不管本职是什么,走到哪里都是堂堂正正的三品宰相。
“同中书门下三品”有时也会改个称呼,“参知政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皇帝若是精力充沛,可以亲自见见诸司官员,但如果像李弘的阿耶这样风疾发作,没有精力,那么诸司奏事便只能到政事堂了,由政事堂诸位宰相批阅。
宰相们会选出该由皇帝亲自定夺的奏疏,其中部分奏疏会附上他们商议好的处置建议,然后上交给皇帝决定。
皇帝李治病重时,这些奏疏全都是由皇后代为处理。
在皇帝心中,皇后能把政务处理好,还能避免因放权而导致的权臣的出现,岂不美哉?
虽然……最后的结果……
简而言之,皇帝让李弘视诸司奏事的诏书实则就是让李弘参政的标志。如果不是李弘这几个月的表现不差,鉴于去年十月的“失忆”事件,恐怕这份诏书还得晚个两年。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