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前两者,袁公瑜还有最后一种选择,装聋作哑,装傻充愣,当作这件普遍存在的事情不存在。
但这是下下策,无能之人的选择。
将来这件事一旦被捅破,难免有人要问:“当初袁公亲去查案,为何一点蛛丝马迹都没发现?”
一个没有担当之人,哪有资格去当宰相!
袁公瑜走到今天这一步,如何会做出如此不智之举。
况且……袁公瑜苦笑一声,回想起几日前李义府派他的长子太子司议郎李津来传信的内容。
李津所代传的消息很明确——遇到麻烦,尽量把太子牵扯其中。
袁公瑜很不解,在他看来,李义府是太子左庶子,李津又是左春坊的司议郎,何必与太子做对呢!
对此李津的解释是他父子二人打算以此有功于太子。
袁公瑜将信将疑。
他不愿惹祸上身,也不愿拒绝李义府。
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让同行的大理寺丞将案情悄悄透露给李弘派去的人。
该大理寺丞一路上对袁公瑜很是巴结,有这么一个人他袁公瑜怎么会不去不利用一下。
若是太子因此牵扯其中,不管其后事情走向如何,倘若事后追查,他只需把罪责全都推到那位大理寺丞身上。而若是太子一直置身事外,袁公瑜对李义府也有说法。
洛阳东宫的李弘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弯弯绕绕。
虽然他知道地方官员寻理由抹去军功这事不归自己管,但他还是忍不住思考解决之法。
归根到底,这不是一件好事,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致使军纪更加败坏。在来自后世的李弘心中,军纪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
一支连令行禁止都做不到的军队如何能成为国之干城?
目前唐军的军纪远不至于此,但隐忧已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李弘思来想去,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要放在落实有功之人的军功之上。
假如府兵在外征战、驻守逾期,如果能补发军饷或是以逾出天数当作军功,是否就能严肃军纪呢!
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李弘并不知道对不对。
真正了解的人在军中,如苏定方等人。
但李弘很清楚一点,以他的身份,除非皇帝准许,否则并不适合主动去联系军中大将。
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李弘对着铜镜看了看自己稚嫩的脸,还是太年幼了。
如果他年纪再大一些,按照阿耶李治对他的培养和信任,他应该可以尝试着主动去解决这些问题了吧!
只是李弘却并没有考虑到另外一点,一旦他开始掌权,李治对他的信任和照顾还会一如现在吗?
毕竟,李治对于他而言,除了是父亲,更是皇帝。
这些事压在心头,李弘都没敢向张文瓘和郭瑜倾诉。不然两位老师问这么一句——“臣与殿下日日相伴,却不知殿下从哪里得知这些?”
李弘总不能回答说,这是他听了阎庄口中的唐军现状后脑补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