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一下,这不是一篇个人独立的传记描写。
因为李弘这个名词,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出现的频率比较多,且多数是以农民起义的性质出现。
倒不是说这个名字多有魔力,而是因为这个名字所承载的含义实在太过于强大。
强大到甚至可以左右百姓的思想和意志。
在北魏神端二年公元415年乙卯由嵩山道士寇谦之编纂的一本名为云中音诵新秤之诫经书中写到:
“九州岛四海之内土地真神,五岳官属,尽集对各说土居好德异同,林言事实,称今世人恶,但作死事,修善者少。世间诈伪,攻错经道,惑乱愚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其中精感鬼神,白日人见,惑乱万民,称鬼神语。愚民信之,诳诈万端,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称刘举者甚多,称李弘者亦复不少,吾大瞋怒!念此恶人,以我作辞者,乃尔多乎!世间愚痴之人,何乃如此。”
在这仅存的一篇经卷之中,描写了在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风气情况。“老君当治,李弘应出”是对那些打着李弘名号起义的人一种简单的解释。其实就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李弘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对于那些起义者来说,所谓李弘是老君化身不过是自己起义的一种借口和手段。
但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李弘就是老君的化身,是引导自己走向光明的指路明灯,也算是自己虔诚信仰换来的回报。
有信仰没有错,但什么都信,这就有点愚昧了。
于是乎,一种有趣的现象出现了。
凡是带有李弘性质起义的事件,大多都发生在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而在之前的秦两汉三国以及后来的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虽然偶有李弘性质的起义,但都是少之又少的个例,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个人猜想大概可能是因为道教“乱世下山救世,盛世闭门修行”理念的影响所致。
对于两晋十六国南北朝这个超级大混乱时期,许多百姓大多苦于乱世的苦难折磨,心中不免要将一些希望寄托在一些信仰上面,所以以李弘为性质的起义能在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频繁出现,也就见怪不怪了。
东晋咸康八年,后赵建武八年公元342年壬寅后赵武帝石虎在邺城修筑四十多所台观,并且还好大喜功的重新兴修洛阳和长安两处宫室,所耗费的人力多达四十多万。
石虎是历史上著名的残暴皇帝,不光残暴,而且还是一个特别有想法的作死皇帝。
当时除了修建这些场所外,石虎还别出心裁打算在邺城和襄国也称信都,汉代郡名,位于今河北冀州市一带之间修建一条阁道,用来方便交通,同时,还给河南四个州下达了一个命令。
准备南伐东晋的物资。
光准备南伐的物资还不足够,石虎还着令并州,朔州,秦州,雍州加紧搜刮西征代王拓跋什翼健的物资,青州,幽州,冀州筹备攻打龙城的燕王慕容皝,并且还惨无人道的采取“三五发卒”的方式来抽调民丁。
所谓三五发卒就是一家中有三个男丁的,必须要抽调走两个,如果有五个的,那么便要抽调走三个。
当时石虎所管辖的后赵,俨然变成了一个只会滥用民力,疯狂扩充军备的割据政权。
当时各州兵马人数多达五十多万,撑船掌舵的船夫也有十七万之多。
加上当时大批的民丁不善水性,且当时征发途中被虎狼吃掉的民丁就占据了征调人口的三分之一。
如果说只是大兴徭役的话,或许百姓尚且还能忍忍,可在征发过程中,各级官吏还要对百姓层层盘剥,大肆搜刮,导致大批百姓无地可种,无业可谋。
石虎的这种残酷压榨就如在施压一根弹簧一样,虽然暂时压制下去了,但迟早有回弹的一天。
终于,在贝丘位于今山东滨州市博兴县东南,一个名叫李弘的人率先打起了反赵的旗号!
当时他声称自己的名字和太上老君降世临凡的名字相符合,正应了经书中李弘临凡的救世普渡的谶语。
至于是巧合还是真的所谓降世临凡,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李弘这个金字招牌所带来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果不其然,在他名字的号召之下,迅速便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起义势力,并且还互相勾连党结,甚至还一度设置了官僚制度。
可就在一切就要步入正轨的时候,事情却败露了,不光李弘被诛杀,就连被株连的人家也达到了上千家。
就这样,史料中记载的第一次李弘起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失败了。
但,有一必有二,紧接着又一起李弘起义。
不过这一次,却是发生在偏安一隅的东晋。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丙辰当时正赶上桓温北伐羌族姚襄,当时桓温的部队来到了荆襄一带,正赶上江夏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相刘岵和义阳位于今河南信阳市西部与南阳市部分地区太守胡骥征讨当地的李弘起义。好心情文学网hxqx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