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
红日映远黛,彩雾随风荡漾。
三百多人的队伍步入其中,再经上万百姓夹道欢送,汇入彩雾缭绕的地平线上,勾勒出一副送军向阳行军图。
刘焉负手站在涿郡南门的城门楼前面,沐浴晨风远眺沈典率领队伍奔赴新战场的一幕奇景,莫名的说道:“这小子身受民众敬仰,知道洁身自好,重情重义,一心救民为国吗?
这尚需时间去印证。
但愿他能为大汉王朝所用,走的更远。
只怕他这一去,势必在大汉王朝搅起一场风暴!”
“大人似乎很看好这个沈典,为什么不把他留在身边任用呢?”
邹静拱手看着刘焉流露出一份不舍的神情,诧异的问道。
这几日,邹静见证了沈典亲民,安抚人心,协助刘焉善待了十一万多民众的奇迹,对沈典生出钦佩之情。
十几万黄巾大军进犯幽州的战事就这么摆平了?
轮谁都在心中质疑这个问题。
可是这就是事实。
再加上沈典教化了八个轿夫利用竹竿登上城墙的神奇方式,一度成为民众茶余饭后的话题,传扬开去,现已神化了。
那是独属于沈典一个人的传奇!
传奇的排查,谋杀了三万多黄巾死忠份子,拯救了十一万多劳苦大众,并想出快捷的登城方式,一度在民间传扬,歌颂。
这是刘焉上报给朝廷的捷报中的一部分内容。
独属于沈典的功绩。
邹静现已知晓沈典的身份,感觉这份奏报也改变不了沈典被朝廷封杀的命运,方才起了爱才之心,建议刘焉留下沈典,壮大幽州的实力。
刘焉可不敢留下沈典这个定时炸弹,祸及自身,摇头说道:“他是战场上的宠儿,排兵布阵的军师。
这种人生于战场,死于战争。
那是属于他奋斗的地方,也是他的宿命,谁也改变不了。”
“可惜了!”
“没什么可惜的,他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名声,有望载于史册,即使他这一去战死沙场,死也可以瞑目了!”
“呃,卑职明白了。
只是卑职不明白大人为什么在朝廷没有下诏,让大人收降这十一万多黄巾情况下,大人却要自作主张收人…”
邹静真心想不明白,这会儿想从一脸淡然,手摸白胡须跟没事人的刘焉脸上看出些什么,可惜什么也没有看出来。
须知私自收人,还是十一万多人,无论是顶着朝廷的责罚,还是人多冲击治下的郡城,带来的危机与影响很大。
闹不好就是自取灭亡之道。
作死的行为?
这种事,在邹静看来,一向以老好人治理辖区的刘焉,一定会谨慎小心,婉拒不收人的。
风险太大,以刘焉的尿性不会答应。
这才是邹静了解的刘焉,可是事实恰恰相反,为什么呢?
刘焉收回了眺望沈典一行人消失在地平线上的视线,转向右侧的邹静笑道:“你难道不懂沈典那句:民心向汉,唯求一饭。
自强续战,卫国攘外的话的含义吗?”
“卑职理解沈典的胸襟抱负与胆识,那都是沈典令卑职汗颜的安内攘外国策与精神,舍身忘我的骨气。
令人钦佩,令人敬!
只是他所行之事的风险太大…”
“错,若是那十一万多人掌握在沈典手中,对朝廷的风险更大,懂吗?”
“嘶嘶,莫非朝廷忌惮沈典造反…”
邹静明白了,这是刘焉在为朝廷分忧,瓦解沈典成势造反的人力资源,并取得了替朝廷解除沈典佣兵自重危机朝廷的功绩,好可怕!
刘焉并不排斥沈典这个人,只是站在大汉宗亲的立场上,不得不为朝廷分忧而瓦解沈典成型的势力。
而刘焉救民安民,本就是职责所在,顺势而为罢了。
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差事。
刘焉没有退却的道理,眼见邹静明白了,摇头说道:“如今是宦官当道,权臣争锋,又逢黄巾乱国的乱世,皇上疲于应付的困龙局。
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就该替皇上分忧,懂吗?”
“卑职汗颜,谨听大人吩咐,水里火里,万死不辞!”
邹静明了,刘焉在收买人心啊!
但这更加说明,沈典这一去就是不归之路。
何况邹静早就收到消息,刘关张三人悄然离去,余下一份讹言:沈刘亡汉,救人不战,万民归愿,乱世流灿!
这份谚语现已广为流传民间,成为小儿口中的歌谣。
有心人翻译这份讹言为:审刘亡汉,意指沈典是推翻大汉的人。
救人不战,是在说沈典用救来人以大义收服各地官员,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施恩天下。
万民归愿,民众拥护救人救世的人上位,无人可挡!
乱世流灿,乱世争锋,流灿千古之意。
可是流同刘,还原了刘姓坐江山,灿烂辉煌的意境。
说白了,讹言示人诛杀沈典,保刘氏江山名留千古之意。
可是这话若是刘备说出来的,只怕别有用心吧!
摆明了设计沈典成为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整死沈典的毒计。
最后谁的利呢?
邹静可是听了不少传言,还知道一片黄巾死党在城外活动,伺机报复沈典。
因此,邹静觉着沈典这一走,就踏上不归之路。
更何况大汉王朝会怎么看待沈典…
洛阳皇宫,温徳殿。1414xs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