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祖上三代皆是翰林,当之无愧的书香世家,至今仍是本分的读书人。几个儿子里,老二老三好文。他看得明白,老二心无常性,老三却是下了功夫的,写得一手好字,也常在翰林院走动。可老三仅仅是因为孟家家学渊源,才选择孟氏嘛?
桓康想起他的授业恩师太师孟焕文也是孟家人,如今官居一品,高年凤望,台省元老。可太师的脾性,他再清楚不过。再者,玉牒上老三已经是淑妃的儿子,而孟氏只是孟家二房的姑娘,算不得拉拢。如是想着,桓康瞬间释怀了。心里的猜度淡去后,他又想起儿子的孝顺和淡泊,再想孟氏的父亲不过小小的太史令,桓康顿时又为儿子委屈了。
“你想好了?”
“儿子想好了。”崇仪在父亲探究的注视下,淡然哂笑。“孟家门第清贵,正合适。”
崇仪的话适时地提醒他,桓康沉吟。如今的靖王妃李氏出身寒微,侧妃的门第的确不宜过高,否则李氏小门小户出身难免压不住人。日后若侧妃有所出,再生出些别样心思,恐家宅不宁,到时候吃亏的还是儿子。儿子思虑周全,桓康心下的愧疚益发翻涌起来。已经委屈过他一回,难得孩子开口求他,何不成全他。
桓康招手,让崇仪起来走近些说话。这就是撇开君臣之分,转而父亲儿子商量家事的意思。翁守贵知机,先一步搬来椅子。
崇仪心底一轻松,但也不忘先谢座。
桓康没了心结,亲切地问起儿子的起居,听他一一作答,又问起他看中的姑娘。他心上轻松,也愿意像寻常人家的父子,多关心一些。
“什么样的姑娘,能得我们靖王的青眼?”这回京中佳丽云集白月城,桓康却未曾正式关心。给儿子选媳妇,有淑妃总揽,有各自母妃把关,他乐得轻松。却是压根忘记了此番还有恭王正妃待定。
“是个干净懂事的姑娘,有些孩子气,说话挺有趣。”想起什么都敢说的孟窅,崇仪含蓄一哂。
桓康品味着儿子简单的形容。他以为孟氏或是才气过人,或是端庄大方,可儿子的话直白简单得不像他的风格,让他更好奇孟氏。
“也是你的表妹,怎么不直接和你母妃去提?”
“母妃一贯都听父王的,儿子就想先讨了父王的准允。”
这是大实话,却说得桓康舒心大笑,点着他笑骂:
“你是怕你母妃舍不得自家侄女,哄孤王替你说项。”言罢,爽快地允诺道:“孤会提前知会你母妃。”
入夜,桓康果然摆驾蒹葭殿。进门时,他亲自扶了淑妃的手往屋里带,不等落座就高兴地说:
“今天老三求孤做主,要娶你那侄女做侧妃。”
淑妃早让人沏了香片,用手背试了试茶碗上的温度,才奉给他。桓康这两年年纪上去了,更喜欢口味浓厚的。听他一说,温柔的脸上也露出讶异来。
“之前不是才见过池家的千金吗?”归元殿造的势,她岂会不知。她从不禁止她们母子往来,也不会置之不理。只是崇仪这孩子性子冷,和谁都不亲近。可童氏肯定记恨她,以为她故意不让崇仪亲近她。想来好笑,她们都是这个男人手中的棋子,她何苦针对她一个?
桓康冷声一哼,掸开衣袍下摆,盘腿坐在榻上,还没说话,先拉长了脸。
“谁嚼的舌根!朕看你就是心太软,纵得底下人胆大包天,闲来无事竟敢编排主子作消遣。”
淑妃也不慌乱,又把茶碗往前送一送,温婉应承:“是臣妾的不是,大王息怒。”孟淑妃知道,他绝非来征询自己的意见,仅仅是知会罢了。
对孟淑妃,虽然没有和小周氏的刻骨铭心,可多年陪伴的情分,和孟淑妃端正的人品,让桓康对她比旁的人高看三分。他不想因不相干的人扫兴,只接过茶,说起崇仪主动请旨赐婚的事。
“孤王看了名册,你那侄女年岁小了些,不过,孤看崇仪就喜欢她的活泼。你看她和李氏处不处得来?”老三媳妇进门晚,平时也非显山露水的人,对她的印象最淡。
淑妃也在榻上坐下,拾起装着五色绳线的篮子,低头在灯下比着丝线的色调,与他闲话家常般淡淡地笑。
“燕辞的性子好,没什么处不来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