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夜深人静,纪宁把灵雨打发回去休息后,在烛光下,手执紫毫笔,在罗纹宣纸上以小篆字把中国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师说一字一字地写下。
小篆大篆,能沟通天地神鬼,书写小篆大篆需要消耗许多精神力,一笔一划都有讲究,并不能像普通书写那样肆意挥洒。
普通秀才,一次只能书写小篆文字十余字,一天顶多能写三十个小篆字,再多就脑袋空空,无法集中注意力了。
普通举人,一次能书写三十个小篆文字左右,一天能写一百多个小篆字。
普通进士,一次能书写小篆一千余字,一天能写三千至五千小篆字。通常而言,进士书写小篆文字无多大精神力的掣肘。毕竟,一篇古文的篇幅通常不超过一千字。
至于学士,已经开始钻研更高深的大篆了,小篆文字书写起来跟书写普通文字没什么区别。
也许是穿越而来的,纪宁的精神力比举人还强,达到进士的地步。
所以,他用小篆书写起韩愈的师说起来,毫无压力。
蜡烛将尽,纪宁顺利地把师说写下。
把文章拿起,在灯下看了看,纪宁露出满意的笑容。
经过近一个半月的装修,私塾院子终于按他的构想装修好,明天私塾将揭匾开业。这篇师说是他用来给私塾开光使用的祭文。
“师说是中国古代难得的劝学名篇,想必效果极佳,不知能增益几成教学效果?”纪宁思忖道。
他本来想使用劝学这一篇古文,但一查之下,发现作者是荀子。而这个时空诸子都有,荀子自不例外,劝学这一名篇也有。
事实上,许多私塾书院的开光祭文大部分都是用劝学。
劝学的加成效果很好,但被用得太多,劝学的作用被摊分得厉害,效果反而不及一些大学士呕心沥血作出的祭文。
纪宁之所以对自己办私塾有信心,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韩愈的师说。
第二日清晨,刚刚装修好、还飘着木材清香气味的私塾院子内,一张香案,烟火缭绕,一张长方形供桌,三牲六畜齐全。
不过,院子内只有冷冷清清的三个人:纪宁、雨灵和何安。
按理,开业时,应该热热闹闹,请一大群人在旁边观礼。
纪宁却刚好相反,杜绝旁人观看。
因为,他担心师说的开光效果太好,被人传出去,令人怀疑他。
何安看着沙漏,眼看沙漏达到刻度线时,提醒纪宁道:“时辰快到了,可以去揭匾了。”
“唔。”纪宁微颔首一下,转身向院子大门走去,何安和雨灵在其身后跟上。
走院门四五步,纪宁再转身过来,仰抬头看去,看见院门门额上挂着一块大匾。那大匾被用一片红片蒙得严严实实的。
“少爷,揭匾吧。”何安道。
虽说自家少爷要办私塾极不靠谱,但不论如何,自家少爷总算做正事了,总比天天游手好闲逛青楼好一百倍。
何安忽然有些激动期待。
纪宁深吸一口气,上前几步,伸手把红布扯下。
随着红布被扯开,由楠木做成的大匾上露出四个隶书大字三味书院。
扯下红布,纪宁后退两三步,再仰抬头看牌匾,嘴角不由露出一丝恶作剧的笑容。
为什么取名“三味书院”?原因简单,就是借用鲁迅就读过的私塾“三味书屋”的名字。
接下,纪宁举步进入院子,走到供桌前,在事先准备好的跪蒲跪下,然后打开放在旁边的锦盒,从里面取出用小篆写下的师说文章。
至于雨灵和何安两人则站在纪宁身后半丈余,神情肃穆。
他们的身份是下人,这种隆重祭祀之事,他们是不能跟着主人一起下拜的。
捧着纸张,纪宁开始看着上面的小篆文字念起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扬扬洒洒几百言,纪宁终于念毕,把文章放到供桌面上,然后三拜九叩。
站在后面的雨灵和何安脸上保持着肃穆,但双手却紧张得握紧了拳头,目光紧盯着那张祭文。
他们本以为纪宁会重金购一张劝学祭文给私塾开光的,没想到纪宁偏不,自己写了一篇祭文。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