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到达校场之后,鼓人奏响厚重的军乐,车兵向靶场射出三箭,步卒刺击假人三次。
演习完毕,鼓人敲响尾鼓,卒长敲响铙(náo),全军徐徐撤退,复位阵形。
《周礼》描述的这个各级军吏手持金鼓旌旗训练士卒的看似十分壮观,其实只是周军寻常的演练。
从集结待命到齐步行进、立定、快速行进,跑步行进直至发矢击刺、收兵撤退悉听旗鼓之令而行,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周军步调始终统一,队形紧致,排列有序。
看看,成周八师的演习场景像不像你大学军训、校运会时的方阵演练。
一千多年前的周人尚且能做到令行禁止,何况是武德充沛的大汉呢?
本朝名将段颎(jiǒng)曾以一万步骑对阵数万东羌,汉军先是以堂堂正正之阵击溃羌兵,而后七战七捷,前后斩首羌兵三万八千,俘获牛羊马匹四十三万头……而汉军仅阵亡四百人。
试问,有哪个大学的大学生有这么生猛?
不过练兵肯定是要有具体章程的,《纪效新书》的具体细节严虎已经记不太清了,因此也就只能考虑传世的兵法典籍。
两汉官方最推崇的兵书是姜太公、孙武、吴起等人编纂《司马法》,汉武帝甚至“以《司马法》为教材选拔尚武之士”,不过严虎最终选用了《吴子兵法》。
为何?
因为吴起“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的治军思想最契合现代治军思想。
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这话可不是夸夸其谈,他说完此话之后,一支令秦齐两国胆寒的军队就此诞生了,时人谓之魏武卒。
此后,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阴晋之战,更是以步卒五万,车百乘,骑三千,击破秦军五十万。
除此之外,吴起还特别重视军队的教育训练工作,强调要用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去教育军队,使军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让士卒知道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以它为支柱,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凡治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虽然吴起最终没能建立起一支有信仰的军队,但他的治军思想却与我党不谋而合。
在训练上,吴起主张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所谓“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
用现代治军思想讲就是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士卒都能熟悉并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和战阵的变化,做到“每变皆习”,然后再用于兵争中。
这个理念和我国建国之初提出的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理念是一致的。
吴起提出的精兵标准是:“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
他将这种“以治为胜”,放之四海皆无敌的军队称为“父子之兵”。
我党便建立了这样一支军队——“人民子弟兵”。
他主张从严治军,强调用严格的军纪法令来约束将士,使其一切行动“任其上令”,“令行禁止,严不可犯”。
这一点与我朝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谋而合。
他又主张官兵一致,上下一体,在军事奖惩上必须做到“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在实行“重赏”、“重刑”时必须“行之以信”。
虽然后人有言吴起私德有亏,但他的思想境界之高却是令人叹为观止,比穿越者更像穿越者。
至于练兵的具体内容,历朝历代都相差无几,大致也就是明军法、听金鼓、辨旗帜、习五兵、练战阵五项。
严虎也没想着一两月之内将麾下部曲练成精兵,只要士卒能做到前三项,便可以初临战阵了。
据他所知,吴景、孙贲手下也没有多少精兵,麾下兵士多是袁术在两淮收编的盗匪,若依照常理,袁军的战斗力绝不会太强。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