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广告有时候被认为是喊口号、泛泛而谈,不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很多公益广告并不能让人有所感触。
而究其根本,是创作者在策划公益广告时,并未带入进它们所宣传的内容当中,设身处地的来策划。
比如宣传“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光盘行动”之类的公益广告,让人看上去很假大空,就是如此。
很多人也知道这些个概念,但是体现不到他们生活中的实际行动里去,出门忘记关灯、不重复利用水资源、吃了一两口的菜不打包等等。
也不是说这样的事就是不对的,毕竟水费电费还有饭菜钱,都是自己要出的。
但作为这些公益广告的策划者,是要呼吁人们节俭不浪费,可他们自己这回事,再想写出广告来让别人做到,这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嘛?
所以说,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策划出来的广告触动别人,首先得先触动自己,让自己有所明悟。
这次秦川要策划的广告,主题是处理孩子成长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个主题很经典,从古至今,如何处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个命题,永恒且充满矛盾。
看到这类主题,秦川能回忆起前世不少关于这类事情的说法,像孔子表达的希望孩子“小棒则受,大棒则走”。在卡夫卡笔下判决中,儿子则被父亲强权逼迫,最终跳桥表达抗争。
现实当中也有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家长,家长不理解孩子。
有时候孩子觉得我只是想要一双好看点的鞋子,也才几百块钱,学校里很多同学都有,为啥我就不能有呢?
可家长自己都舍不得买贵点的东西,穿的衣服也就几十块一件,甚至去拼夕夕买九块九一件的,也照穿不误。
当他们带着一身疲惫回家,操心着这个月该还的房贷、要交的水电费,想着肉又涨价了、孩子课外班学费好几千他在心中感慨着百物皆贵时,孩子要的几百块的鞋,真的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代沟出现的原因,是孩子还不理解外面的社会,他们不知道钱难挣,不知道公司里可能会受多少气,不知道中年人面对生活的茫然
而家长对孩子,又是否全面了解呢?
秦文也不怎么觉得。
没有人永远是孩子,但每个人都经历过自己是孩子这一阶段,只不过长大了之后,绝大部分大人都忘记自己曾经是孩童时期,连同当年那些幼稚又真实的梦想。
孩子想要去当警察,为的是除暴安良,实现心中的理想与正义,可家长觉得警察工作危险,待遇一般,还得经常夜班,一票否决,改掉了他的志愿。
孩子想要当画家,日复一日地练习,让自己的画能所有人看见,可家长撕掉了他的草稿本,折断了他的画笔,告诉他要学习,考试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笔记本上写满关于它的设定,那个世界,在她眼中已经满是活生生的人和物了,可家长把成绩怪罪到那本笔记上,把它找出来烧掉了,一个世界在火舌中飞舞着,绚烂地消失得一干二净了。
这些都是两代人因为代差产生的问题。
不过秦川觉得,一家人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应该是温馨的、治愈的!
一个美好的童年能治愈一生,这句话可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