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建一座书院,特请叔公任书院院长。”
蔡邕问道:“书院欲如何为之?”
蔡瑜如此这般说了心中构想。
蔡质抚须道:“此乃大善大功之事,可为之。我已年迈,声名亦不及你父,院长之位还是让贤于伯喈为好。”
蔡邕亦对设立书院一事颇为赞赏,见叔父坚辞不受,便答应担任院长。
见诸事皆已托付可靠之人,蔡瑜终于松了口气:二十载谋划,今日起,算是走上了正轨。
军政交予张辽、顾雍、羊衜等人,蔡瑜不必多管,便将精力放在书院上,全力推进此事。
书院在蔡瑜的设想中乃重中之重,肩负两项重任:一则发掘、培养人才,有蔡邕、蔡质在,讲学之时必能吸引远近有志之士前来,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蔡瑜相信必有大才能入自己彀中,实比各处搜寻求访便利太多;二则论天赋智力,寒门士族都是人,大都相仿,所差者,无非名师、书籍,书院给予寒门子弟求学之机会,可壮大寒门势力,以平衡士族,为将来无可避免的冲突做准备。再者,受过书院恩惠之人,除极少数天性凉薄之徒,天然就会倾向投效于蔡瑜,即便不为蔡瑜效力者,也得顾念蔡瑜人情,堪称有百利而无一害。
蔡瑜使严颜遣人在周围各郡县散布消息,言明一个月后蔡邕将在书院讲学。其后又在江州寻了一处大宅,稍作整修,请蔡邕以“飞白”书了一块牌匾,上面四个大字“江州书院”,悬挂在门上,书院这便成了。
四处郡县接到书院成立、蔡邕讲学的消息,登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不论士族、寒门,皆蜂拥向江州,讲学之日未至,江州城内已涌入了数百上千外地学子文士,一时间郡邸客满,一房难求。见此情形,蔡瑜出手租下百处闲置民宅,供人暂住,收获不少称赞。
在众人的期待中,一月之期终至。
讲学定在巳时,但从卯时起,已有人开始陆续进入书院,等候开讲。一位郡府门吏守在书院门口,照蔡瑜吩咐登记进入者姓名、来处。
蔡邕讲学,年长、年幼者未必能来,而能来者皆在任事之龄,这本名册可说囊括了益州大半可用之人,至少十载之内,治理巴郡,乃至益州,全要仰仗他们才行,否则,即便顾雍能力再强,以一人之力,纵然是累死,亦难以做好几件事情。
蔡瑜躲在远处看了一会,对身旁的甘宁说道:“兴霸,我回郡府更衣,你这便进书院等候吧,早去一些,能占个好位置,或还能结识三两位性情相投之人。”
设立书院乃文教大事,蔡瑜既是发起人,又是本郡太守,为表庄重、肃穆,自然不能着常服前往。
蔡瑜回府穿戴罢官服,配上银印青绶,待时辰将近,便与蔡邕一同坐车前往。
此时书院中早已人声鼎沸,书院之外人更多,有此大事,江州百姓岂有不看热闹的道理?
众多百姓摩肩擦踵,将书院围的水泄不通,见郡守车架到了,才硬是挤出了一条道路。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