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廉颇与田单、李牧互相交换过眼神,随即对赵括说道。
“可行。”随即平原君也代表文臣组织对吕不韦的计策表达了认可。
当然,虽然是同意,但文武之间的考量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从三位将军的视野来看,只要能跟楚国要到粮食,支撑逐赵国明年的作战,那此计就是成功的、可行的。
至于什么楚国的威胁,几位将军根本丝毫没有放在眼里。
很简单楚国到底有多菜,几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哪里会不知道,即便是最年轻的李牧,也在此次洛城之战中看清了楚***队的战斗力。
嗯,怎么说呢?若是能统一号令,或是小规模的战斗中,楚军也算还好,一旦令出多门,那么楚军的战斗力将急剧下降,甚至降低到了与韩、魏之流一个档次的地步。
既然如此,就无需关心楚国的战力,关心自己能不能出战才是关键。
而在平原君等文臣的眼中,缓解掉赵国的粮食危机,才是最关键的“可行”之处。
当然不管怎样,吕不韦的这个提议总算是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还有一个问题。”见众人都没有意见,赵括继续说道:“给予齐国的武器,已然消耗了我军部分的库存,若是再给楚国,会不会影响我军自身战力?”
这虽然是个军事问题,但赵括的眼睛却是看向了吕不韦。
无他,在赵韦被调回了邯郸之后,上党方面的兵工厂就一直是吕不韦在负责,如今涉及军需之事,尤其这个提议又是吕不韦所提出来的,自然,赵括要看向吕不韦了。
吕不韦对此倒也并不意外,虽然他才刚刚从九原郡赶回邯郸,但仅仅是这几日的时间,他已经将手头上的事情梳理完毕,面对赵括的询问,自然也是胸有成竹。
“禀我王。”吕不韦立即回答道:“军工厂之制式武器已经试制成功,并已经形成了小规模的量产。只是因为缺煤的缘故,暂时进行了停产。
微臣是这样打算的,今年冬日,先就弓弩、箭矢、长矛等木制军械进行生产,来年开春气温升高,煤矿需求下降之后,再行恢复兵工生产。
在秋收之前,弥补五万左右大军的装备应该不成问题。”
“五万太少了。”赵括摇摇头,继续说道:“至少要八到十万,把九原郡的人口用起来,打磨箭矢、枪杆等简单而重复性高的物品制作,尽量由九原郡的流民来做,正好可以继续实行以工代赈的政策。”
“是。”吕不韦立即答应道:“微臣回去考虑一番再做具体安排,不过,若是能有九原郡之民众帮工,至少八万大军的军械,可以赶制出来。”
“好。”赵括点点头,随即又对平原君说道:“军工所需,平原君要安排各地人员尽力满足,不局限于九原一郡,但凡有空余劳力之郡县,皆可推而广之。”
“是。”平原君也立即答应道。
“既然如此。”赵括又看向了一直没有说话的虞卿,说道:“虞卿。”
被点名的虞卿立即放下了手中的笔,双手抱拳而道:“微臣在。”
“年后便着手安排使臣前往楚国。”赵括随即吩咐道:“一来,从侧面告知楚王,秦国可能来犯的消息;二来,寻求以军械换粮秣的可能性。”
“是。”虞卿立即抱拳领命道。
“好。”赵括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也是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又看向了众人,总结式地说道:“秦国逼迫之下,我军战得战,不战也得战。如此,若是能换得楚国粮秣,那自然是最好;即便换不到,我军宁愿拖延还粮与齐、楚两国,也势必出战。”
“是。”众人闻言,自是纷纷应诺。
“战与不战的问题,咱们就讨论到这里。”赵括接着说道:“接下来的问题是,战于何方的问题。”
“诸卿也都知道,齐、楚奉粮以诚,自是不可轻动。”赵括继续分析道:“魏国是平衡秦国最重要的棋子,也不可轻动。而燕、韩两国,皆为我大赵腹心之患,且攻之皆师出有名,攻之者何?请试言之。”
说完,赵括再度看向了众人。
其实这个问题,赵括心中早已经有了答案。
不过,作为王上,他不能刚愎自用,所谓兼听则明,李牧、廉颇、田单这些老将的意见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涉及军事部署,自然是军方的主场。
廉颇等人自然也早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想法,当即,廉颇率先开口,道:“禀我王,微臣以为,攻燕胜于攻韩多矣。”
“哦?”赵括心中一喜,随即说道:“原因为何?”
“原因有三。”廉颇随即答道:“其一,利大也。
韩之国者,方圆不过百里,城池不过十数,民众更不过三十余万,得之,尚不足一郡之收;而燕国者,虽则地处北疆,然其下地盘何止五百里,城池更有数十,民众虽只数十万,却多为彪悍之辈,得之,不出两年则可得精兵数万也;
以夺燕之得,可倍之于韩也;
其二,位置之异也。
韩之国,虽则在天下之中,然失之上党之后,既无阻挡秦军之能,亦无山川之固,更处于四战之地,得之,于我国之军事体系毫无用处;
反观燕国,虽处塞北之地,却是与齐国之北,又处于赵国后院之中。得之,则我军将对齐国形成三面包夹之实力,且我赵国出战再无后顾之忧。
其三,则是攻伐难度之辩也。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