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首涉油轮】(求月票!)
时间匆匆,转眼两个月过去。
环球航运的办公室里,林志超看着财务报表,都不由得心跳加速。七月份的租金尚未打入账上,但环球航运依旧拥有1680万美金的现金流,负债为150万美金,为英国打造新船的债务。
拥有59艘货轮、61万吨的载重量的环球航运,就像一个会下金蛋的金鸡,源源不断的产生大量利润。实际上,若不是林志超为环球航运签署了不少五年租约,一年的利润是达不到2000多万美金的。
翻阅了一会资料,林志超停顿下来思考。
环球航运该去买油船了!
不过,林志超并没有大举进入油船领域的想法,因为目前世界上的油船只是占总商船的15%左右,这就说明市场并不算很好;与此同时,林志超也担心油船的安全性能,大量购买二手油轮,出事故的几率会增加。
所以,这一次环球航运打算增加十万吨的载重量,但只打算购买四艘1~2万吨的二手油轮,其余依旧购买货轮。
货轮方面,市场进一步扩大,虽然价格并不算高,但也算正常的行情,两三年就能跑回一艘二手轮;重要的是,林志超只会签署两年租约,或者跑短租。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照着前世包宇刚的路子走,董浩雲不也成为了最大的独立船王么,只是最后不会上岸而已。
“老板,会议室时间到了!”助理陈田安走进办公室,恭敬的说道。
林志超便精神抖擞的站了起来,朝着会议室走去,就像是将军去布局战场一样。
来到会议室,十几位高层正在准备开会,见林志超进来,也只是正常的投入目光,因为林志超不喜欢太过‘官僚化’的会议风格。
“会议室正式开始!这次会议,主要是布置一下环球航运新一轮扩张的安排,我希望为环球航运再增加四艘万吨多的油轮,以及三四艘万吨余的货轮。冯副总经理,你来说说!”
林志超直接点名冯永发,这些计划大家早已经知道,他就是正常的考验手下准备工作。
冯永发点点头,随即说道:“目前,最大的油轮是去年德国汉堡下水的四万多吨载重量,其它油轮普遍在一两万吨左右的载重量,在1949年以前,最大的油轮只有两万吨。所以,一两万吨的油轮是目前二手油轮普遍的型号高级海员方面,我们打算将刚刚培训好的,去驾驶以前的二手轮,精挑细选一批拥有丰厚经验的高级海员去驾驶油轮.”
林志超知道,油轮之所以没有朝着大型油轮发展,是因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大型油轮需要深水港口,世界上的大多数港口还不能实现;第二,1956年苏伊士关闭之后,才会让人们意识到,只有大型油轮才能应对这种情况。
与此同时,目前的1~2万吨油轮大多数建造于三四十年代,价格不菲。
二手船的价格是浮动的,最高可以达到新船的90%多,比如‘苏伊士’关闭时,哪怕是二手船,也可以卖出接近新船的价格。因为那个时候,二手船也是下金蛋的母鸡。
与此同时,目前二手船的价格并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一些。油船的价格又比货轮的价格高很多,是一个很大的投资,当然租金也会相应的提高。
随后,林志超又对高启强说道:“油轮的业务,你们部门是怎么看的?”
高启强自信的说道:“四艘油轮在日本市场,还是会受欢迎的,不愁业主。”
林志超摇摇头,说道:“日本对油轮的需求暂时还小,只有欧美才是油轮需求的大户。而且从长远利益来讲,我倾向租给欧美大型石油公司。所以,你们部门正好做一个调查方案,关于这方面的。”
高启强马上说道:“好的,老板!”
他知道,像是这种推销,老板一向是亲力亲为的,他只能打个下手。老板对于购船、推销出租,一向都喜欢亲力亲为。
最后,林志超安排购船的事宜,依旧是从欧洲市场购买二手船,因为价格比美国的便宜。英国虽然日暮西山,但造船的年载重依旧是世界第一,更何况还有德国、法国的造船业。
至于美国的造船业,已经迁移本土,所以并不是世界第一;而且,由于美国战后拥有大量的船只作为商船,所以也不热衷大量本土造船。
而日本的造船业,目前尚未入林志超的法眼,预计得五十年代后期了。相反,若是造新油船,林志超一定会考虑德国。
德国的工业实在太发达,哪怕被各国瓜分之后也是如此,在1949年前,世界最大的油轮是德国产的两万多载重;去年(1953年),德国又制造出4万多吨的油轮。而预计德国已经在制造5万吨的油船,明年就会航行。
所以在造船上,欧美还是老大,日本现在只能说是起步阶段。明后年,若是日本给予的条件好,林志超很乐意造少量的新船。
林志超来到李兆基的假发工厂考察,也算是考察假发产业的底。香港的假发产业面世不到一年时间,如今却已经高达18家假发工厂,聘请工人二千多,成为一个耀眼的新兴产业。
而这一切,大家都将功劳归功于林志超的主要贡献,所以他收获了不少荣誉。
李兆基的假发工厂拥有两条生产线,工人百多人,每月可以生产出300~400顶假发,每月可以获得6~8万的盈利。而假发原材料和销售渠道,依旧是交给长江贸易。
“不少人进入这一行准备大干一场,还有不少假发厂企业主准备扩大生产,兆基兄伱是如何看待的?”林志超问道。
陪林志超考察的李兆基,表情认真的说道:“我不会扩大生产!假发产业的门槛太低,很快大家就会一拥而上,这对香港假发产业来说是好事,但对我们来说是挑战。贸然扩张,很容易遭到反噬,毕竟成本在上升,价格在下跌。”
林志超点点头,从李兆基不追求假发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创新,他便知道,李兆基打算成为长江假发的‘卫星工厂’。
“嗯,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当然假发在欧美的流行还在增长,大家也不用杞人忧天,所以就安安心心把钱赚。最近虽然进入这行列的人增加,但不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林志超说道。
他打算扶持两个人成为香港假发商会的副会长,一个就是李兆基,另外一个则是刘青山,都是林志超信任的人。而陈麟元则担任秘书长,实则是林志超的代言人。
当然,这个香港假发商会预计明年,或者后年才会成立。主要是等假发产业在香港真正打出名气后,这个假发商会才有影响力。
“对了林生,我有个朋友想成为长江拉链的代理商,他让我问问你的意思?”李兆基试探的问道。
长江拉链最近确实放出风声,准备招募一个香港商人成为代理商,主要在港澳进行代理,当然也可以去东南亚代理,这个没有区域规划。
这是因为长江拉链的规模越来越大,今年增长态势非常好,已经没有精力和厂家直接联系了。而且代理商制度有好处,那就是代理商会推销拉链,很卖力,因为他们也是受益者。
“你的朋友是个什么情况?”林志超随口问道。
李兆基马上说道:“是粤省香山籍,一直在港澳经营杂货店,做得还挺上规模的叫郭德胜,大家都是在茶室认识的朋友。”
林志超顿时思考了一下,人选确实是好人选,不过这算不算是在‘资敌’,培养一个地产竞争对手起来?
不过他还是很快说道:“看样子挺适合的,让他去联系长江拉链的总经理王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李兆基说道:“嗯。主要是他求到我头上,我看他条件也算合适,才牵这条线。”
林志超摆摆手,说道:“这有什么,只要条件合适,谁代理不一样。”
随后两人便不再这个话题!
李兆基目前就是做假发、五金、贸易,其中五金贸易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一年也就二十万港币的样子;相反假发产业,一年能给他带来八九十万港币。
至于新鸿基能不能再成立,林志超觉得可能还是会有‘新鸿基三巨头’,毕竟李兆基是个相对保守的人,合伙可以避免很多风险。
而且新鸿基一开始看起来是个房地产公司,实际上就是一个联盟,很多地产项目都是单独分股份的;三个创始人也有私人的地产公司,做一些个人项目。
当然这些事情和林志超无关,以林志超目前的财势,很难有人可以帮到他,更难和香港华商合伙做生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