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唉,魏国才代汉承天命多少年啊!

与魏室社稷休戚与共的后辈子弟就如此不堪了。

带着这样的感慨,曹叡对夏侯惠与毌丘俭的期待愈发高了,也对近些时日过来的幽州上表所奏之事全盘准了。

如阿罗槃诣洛阳上贡,他便将内附右北平与辽西乌桓部落封王侯者多达三十余人,且如毌丘俭所表请,以督两百骑的阿罗槃为偏将军、招降有功的布衣左骏伯为军司马等,皆纳入洛阳中军,归属镇护将军部。

如徵公孙渊入朝的诏令已然告布天下,让讨伐辽东的战事师出有名。

不用多想,公孙渊绝不可能奉诏来洛阳,成为任意宰杀的羔羊、不发一矢便将传承了三世的辽东基业拱手相让。而仍是魏国名义上的臣子,拒不奉庙堂诏令,不管他是否称王举起反旗,都是魏国可以名正言顺讨伐的乱臣贼子了。

还有,一些粮秣辎重等后勤保障的调度,他也叮嘱刘放、孙资一一亲自操持,务必确保伐辽东的战事不会因为后方的问题而折戟沉沙。就连早年假商贾事向辽东遣细作、物色内应等诸事,都让有司直接听命于毌丘俭了。

为了变革辅路、为了肃清积弊夯实基础,伐辽东的战事必须要胜利!

哪怕是丧损数万大军、耗损军费巨亿的惨胜,曹叡都觉得是可以承受的、将之当作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以社稷之名、从魏室出发,让身为君王的他不在乎兵将的性命。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更莫说是一个君王的功成。

在他的眼里,士庶也好兵将亦罢,皆是社稷的刍狗。

他唯一考虑的问题,只不过是魏国能否承担得起这样的代价罢了。

况且,如今他的心思,已然越过了伐辽东战事的调度,提前开始考虑在得胜之后,针对庙堂权柄的举措了。

如对宗室与谯沛子弟的职责调整。

先前增曹肇权柄掌中军五校,同样是他想看看诸多魏室子弟之心的手段——既然这些人无法戮力同心,那就分割权柄让他们自施为,看能否矮子中拔将军吧。

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已然闭门谢客、隐隐淡了争权之心的秦朗,终于担得起昔日曹真那句“可堪一用”的评价了。

曹肇也还行。

至少他从来没有诋毁或排斥过谁。

且在被增权柄之后,结交朝臣等事都是他这个天子的喜好为准绳,没有什么越矩之事。如他先前对刘放孙资揽权多有非议,但现今已不再诋毁了。

至于曹爽

除了犹对夏侯惠抱有偏见之外,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个有恭谦美誉的中人之才,无需瞩目太多。

曹叡真正想调整的人,是夏侯献。

在诸多宗室谯沛子弟之中,夏侯献是最先被擢拔、被授予军中官职最高的人。但近些年夏侯献的表现,让曹叡觉得是时候将他外放打磨打磨了。

不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是觉得玉不琢不成器。

他在洛阳中军之内很久了,已然隐隐有了井底之蛙的迹象,所以曹叡想着将他外放,让他得以拓宽眼界,不要只知道盯着一亩三分田、不思进取。

说白了,是曹叡仍对他抱有希望。

希望通过磨砺,让他再复其祖夏侯惇的风范,日后成为社稷砥柱。

而且曹叡都想好了,中领军的职位可以暂缺着,以待夏侯献磨砺成才了,再归来洛阳中军出任领军将军。

毕竟在曹叡心中,他本来就是执掌洛阳中军的不二选。

先前将夏侯惠擢拔为镇护将军,只是为了激励他、给他当磨刀石而已;因为曹叡对夏侯惠的定位是孤臣,是主持变革、肃清积弊的马前卒。

两者本来就不一样。

是的,夏侯惠永远都不会分了夏侯献的权柄。

因为夏侯献的才干就注定了,日后将要位居夏侯惠之下

只是可惜了,曹叡这层心思夏侯献看不透,更没有自知之明,还以这些年二人职权有了交集与冲突而变得蝇营狗苟,唉!

对内部的宗室谯沛子弟有举措预案,对于外姓臣僚当然也不例外。

首当其冲的就是护军将军蒋济。

让蒋济改任他职,曹叡早就有了这个念头。

若不是因为先前夏侯惠的推辞以及后来绸缪伐辽东的战事,曹叡早就让夏侯惠转任中护军而并非现今的镇护将军了。

但现今曹叡的想法,倒不是要将蒋济谪贬,而是想让他出任尚书令。

以蒋济的忠亮以及“听话”,让曹叡觉得若肃清积弊,掌控尚书台之人没有比蒋济更适合之选了。

就是有一点不好。

蒋济与刘放孙资二人不和。

虽然中书省与尚书台本来就是相互制衡的,但在革新积弊的时候,曹叡希望他们能保持步伐一致。

想想,恐是很难。

也正是因此,让曹叡还没有下定决心。

还有亟需调整的两个人,分别是太尉司马懿与侍中陈矫。

司马懿不必说。

差不多该征调归来庙堂、卸任雍凉都督了。

魏国雍凉、荆襄、淮南三大战区,司马懿担任过两个战区的都督,且身为顾命大臣的他开府十年了、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不卸下兵权,不管是曹叡还是他自己都难以自安啊!

而前去淮南见过士家新军的侍中陈矫,曹叡已然打定主意了,将他列为继任三公的第一顺序人选。

意图是打算让他提纲挈领、挂名主事变革。

先前让他次子陈骞出任镇护部司马,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当然了,不管是宗室内部还是外姓臣僚的调整,曹叡都只能暂且搁置着,等着伐辽东战事结束后才能落实。

且还必须是战事胜利的情况之下。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