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我有一杆霸王枪,打败草原女英雄……”
第二天出发回家过大年,一路上唱着歌的陈垚得意洋洋,而他真的肩上扛着一杆大枪,骑着高头大马。
陈圭莫名其妙,时不时的回头看看自己这位兄长哪来的这么好心情。
“阿垚等等!有圣旨!”
唐寅的叫声随着马蹄声响起,队伍赶紧停下来,陈垚回头一看好奇叫道:“老唐你不是走水路吗?怎么骑上骡子了?”
气喘吁吁的唐寅冲到他面前,没好气的啐道:“这是骡子吗?这是马!赶紧的跟我回营,圣旨到了叫你接旨呢。”
“圣旨?”
陈垚眨巴眼的怔了怔,马上明白过来,大喜问道:“是红薯要推广了是吗?”
半年前,第一季红薯成熟,产量最高达到一千四百斤,平均亩产九百多斤,陈垚就把这事告诉了朱辅,并上奏朝廷请求推广种植。
他那平均可是包括山地、旱地,各种条件极差的土地实验后,跟良田平均出来的数字。
得出结论不需要用良田种植,只要普通的山地就能亩产千斤,若是很贫瘠的土地,水源又不足的,只要不被旱死都是有收成的。
这对大明朝太重要了,西北干旱少雨,但并不止于一点水没有,种植红薯至少能保证当地不饿死人。
西南多山区,同样粮食不足,若是种植红薯也能活人无数,这种大功德他是一定要争取的。
就算不为自己升官发财,也能为子孙留下福报,他是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不然自己怎会灵魂穿越。
但这事从报上去就一直没回复,不止他一个人上奏过,成国公朱辅、五军都督府十几位主官都联名上奏过。
陈垚虽然着急但也知道这事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朝中各方势力在没有决出胜负,是不会回复这事的。
因此他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扩大种植面积,并且说服五军都督府各位勋贵,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推行。
还别说,南京勋贵不多,但每一家的土地都不少,都是百年大族,世代簪缨的家族,本身就占有大量的土地。
除了淮安的军田外,苏州的平江伯爵府,南京的魏国公府等,全部接受了红薯种植。
甚至北京的永顺伯这位他的老丈人,也在他强力推荐下,在自家的田地里试种了一批。
半个月前他收到老丈人的信,把他称赞了一遍,并表示过了年扩大种植面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生民所赖温饱而已,然民生维艰……前朝有黔首黄道婆创纺织棉布之新法惠及黎民,让百姓得以温,今我朝勋臣再让百姓得以饱,此功在社稷,惠及千秋万代,朕当谢汝,有此功德无愧于先皇,可面见太祖高皇帝而敢言朕非荒唐之君……”
“敕曰:平江伯振武营参将陈垚赐侯爵位,世袭罔替,晋后军都督府左都督,赐举人唐寅同进士出身,右迁工部屯田司郎中,推行红薯普及之事……钦此!”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