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宋王朝的高级官员来说,治理国家只有靠文官,武将们那套打打杀杀并不可取,这是朝野普遍的共识,当然这是战略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一旦战事起,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百姓,而且耗费巨大,非常的不划算。
所以大宋王朝一直是文强武弱,不管是在庙堂之还是地方都是一样,在民间更是如此,老百姓以当兵为耻,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
在基层有这种奇葩的逻辑和看法,其实是开始于宋太祖,因为大宋是“陈桥兵变”而来,所以宋太祖为了防止“陈桥兵变”再次演,并进行了“杯酒释兵权”的骚操作。
当然这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就是“强干弱枝”的国策,也就是将全国80%的禁军放到了京城周边和边疆地区,这样就极大的避免了地方势力造反,因为地方没有兵啊。
当然对于京城周边禁军云集的状态,老赵还是不放心的,万一再来个黄袍加身呢,于是经过闭关七七九十五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禁军的将领和士兵定期的调防,一年驻扎京师,一年驻扎地方,轮换还是分批的,将领调,士兵不调,士兵调,将领不调
所以形成了大宋军队特有的将不识兵,兵不认将的奇葩现象,作为将军根本不认识自己的士兵,士兵也不知道自己的长官姓啥名谁。
那万一有战事呢?皇亲自点将,枢密院负责调兵,兵部和枢密院负责后勤...
所以武将在大宋造反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首先自己没有亲兵,再就是没有后勤,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断层的,虽然这样能防止了武将造反,但是确极大地制约了军队的战斗力。
有了层害怕“陈桥兵变”的担忧,中层文官集团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智慧,那底层的老百姓自然被驯化成了“好男不当兵”。
有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榜样,宋代历代君王都按太祖祖制,而文官以司马光最为典型,宋朝通过熙河开边获得的大片疆土,被司马光拱手送给西夏,司马光给的理由就是,我们在边疆要好好的对待敌人,要让他们满意,让他们舒服,让他们开心...
我们大宋王朝是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气度,送点土地给小国,让他们安分守己就可以了,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但是西夏等国是典型的服威不服德,大宋免费送国土,说明这家伙怕了,于是变本加厉的派兵骚扰边疆...
朝廷的文官们一看,从大宋腋窝里出去的小夏发脾气了,首先便是将所有的边疆地区问了一个遍,你们最近有没有出去骚扰小夏,让它不开心了,咋突然进攻我们了呢?
边疆的将领一听,蒙圈了,于是便告朝廷,老大,没有啊,我们都是按朝廷的指示,小夏对我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我们一直非常友好的相处啊...
于是朝廷这群号称大宋最聪明的脑袋便在商量了,最后得出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小夏没有钱花了,所有会发脾气,于是便每年给西夏15万匹丝绸、7万两白银和3万斤茶叶...
以种种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跟事实差不多,特别是守旧派司马光当政时,简直对西夏友好的不得了。但是随着改革派的台,以章惇的强硬性格加大老板的支持,通过平夏城之战等战役,彻底将西夏打服...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