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
大秦,嬴政在看着画面。
汉朝,高祖刘邦目光凝重。
大唐,李世民远远注视。
各朝代帝王都在看着天空,金榜出现了画面。
——
这一年下旬,中华大地下了一场大雪,冷得刺骨。
新青年报刊搬迁到了京城。
陈度秀低头,剧烈的咳嗽着,手边的茶杯早已冰冷,但他的笔依旧没有停下。
身边的其他人也都忙碌着,有人抱着资料奔走,有人校对准备印刷,他们开始努力了。
衫东。
黄包车夫生着冻疮,依旧在奋力奔跑。
报童难得穿了一双厚点的布鞋。
穿着民国警员服装的身影,正站在街道指挥,拉走冻的僵硬的乞丐。
同属民国下属大大小小的军阀开始摩擦,为了争夺地盘小规模混战。
川崎继续窥探中华疆域,几名川崎将领穿着便装,带着地图刚刚离开了北地。
复旦公学,有学生站在大雪中看着新青年杂志,思索大国的未来。
金榜盘点继续。
【1915年,大雪纷飞,李叔同送别因二次革命家自尽散的好友许幻园,悲从中来】
大雪,天空晦暗。
凛冽的风声呼啸着从耳边穿过的时候,脚步终于停下。
李叔同看着昔日城南文社的代表,尚海最顶尖的新派诗人。
也是自己的挚友,许幻园。
直到看到好友脸的皱纹,他才惊觉,这一年,好友三十八岁了。
他们已经不是昔日年轻,对酒当歌的少年。
“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许幻园泪流满面,转身,提着箱子。
连挚友的家都不曾进去,在风雪中渐行渐远。
李叔同站在大雪中,眼睁睁看着背影消失在那片雪中,足足站了一个小时
叶子小姐在一边叫着,但李叔同终于还是没有说话,只觉得悲哀像是潮水一样,将他淹没。
好友诀别的泪洒当场,像是烙印在心底。
那一刻,他转身回去,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
心中悲意汹涌,眼含热泪,提笔,落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一个时代的消散,注定伴随着牺牲,有人牺牲生命,有人牺牲感情。
这一刻,大雪愈发厚重,像要掩埋一切。
盘点文字展开。
【蔡元培被任命为是京城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画面出现。
依旧是一个飘着大雪的寒冬。
因不愿与袁世凯统治的民国合作,辞去教育部职务前往发国的蔡元培终于回到了故土。
此刻,蔡元培抬头,看着眼前的学校大门。
大雪中的大门已经显得有些沧桑。
穿着校服的青年来来往往。
这所学校有人说风气很差,学生不务正业,老师逛风月之地,劝他不要自侮名声。
蔡元培声音很轻,像是在告诉自己。
“吾人切实从教育入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
“世道混乱,时日艰难,学子们成长起来,将会是新的希望。”
“我很希望在这里看到光明。”
大雪阴霾,有拦不住学子们身迸发的生机。
蔡元培抱着资料,迈步入校。
他背影笔挺,像是这场刺骨寒冷中的一杆旗帜,更像是一点火苗,摇曳着,不肯灭却。
身边的学子来来往往,那一刻,蔡元培看到了一份杂志。
这些学子似乎许多人都在看,都在讨论,激动的挥舞着手臂。
尚海报刊的《新青年》
蔡元培也在看,他看到了其中一篇文章,署名,陈度秀。
金榜文字继续。
【李大钊在川崎和章士钊相识,并曾为《甲寅月刊》撰稿,章士钊欣赏李大钊之思想,于是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彼时。
京城。
李大钊回家,抖落一身风雪,拍打着冰寒刺骨。
他手里还拿着自己之前的撰稿,准备回到书房整理,眼中斗志昂扬。
没错,这次回到国内的章士钊再次创办《甲寅日刊》,第一时间就联系了他。
之前的甲寅月刊,创办到第十期就被叫停了。
可思想的启蒙,绝非作壁观就能等来的。
中华也等不起了。
女儿星华还小,不到七岁,看到李大钊回家,走了过来。
“你去做什么了?”
面对女儿,李大钊牵着她的手蹲下来,目光柔和却认真。
“我去撰稿了。”
“为什么要去撰稿,外面在下雪。”
李大钊沉默片刻,看着窗外。
“孩子,中华都在下雪,我们在扫雪,你长大了,也要扫雪。”
“什么时候雪扫干净了,什么时候乱世就过去了。”
孩子似懂非懂的点头。
李大钊则是回到书房,拿出了新青年杂志。
他看着面崭新的言论,目光中露出希望。
他在等新青年报刊发表,等中华民族觉醒,等他们一起来找一条新的路。
金榜文字出现。
【这一年,在李大钊的建议下,创办新青年杂志的陈度秀,决定正式在京城发展】
京城。
曾经参加过第一次创建民国革命的刘半农,师从章太炎的钱玄同都在。
此刻,刘半农开口。
“说来也怪,京城之地,这些文人来了就不走,无论在这里活得多贫穷。”
陈度秀笑着开口:“为什么?”
坐在一边的钱玄同神色认真:“鱼龙混杂,包罗万象,机遇与风险并存,仲甫兄,这《新青年》就象今天这冬日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之光,我们都是这把火炬的追随者。”
这一刻,陈度秀也认真点头。
“度秀此次来,就是为了拜谒各位,襄助《新青年》,把这把火烧得更旺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