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全部到齐了,发卷!”
周夫子将一张张考卷递给学生,亲自发在每个学生的手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回到讲台。
“这是学院内部的考核,仅供大家摸底成绩,千万不能抄袭,抄袭也没有任何意义……”
嘱咐完一切,这才入座监考。
赵玄奇将卷子平整的摆放在桌子上,认认真真注视上面的题目。
“很大一部分都是经典考的内容,需要让人填词填句,并且让人引经据典解释其中意思,涉及了十几本复杂难懂的大儒书籍,而且还有偏门的书籍,如果读书不多,甚至都看不懂题目……”
赵玄奇分析一阵,拿起一旁准备好的毛笔,坐得端正,腰杆停直,开始书写答案,下笔如有神。
背书?
我最不缺的就是记忆!
这些要考的内容,赵玄奇全部背诵过一遍,对于他来说,仿佛不是考试,而是将脑海里的答案填下来,轻轻松松。
至于理解方面他也不差,比如理解某句话,赵玄奇会利用北魏国标准的回答格式,再利用前世语文考试、公务员考试学会的人情世故结合在里面。
第一,先是将几个大儒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写下来,标注出入。
然后第二步,对这几位先贤大为夸赞,把他们全部夸上天,最后面再用一小段话遣词造句,大致意思是“这几个大儒的话语很对,如果可以全部选择的话,我一定全部赞同,但是只能选择一位的情况下,我认为这位大儒的话最对。”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来写出这句话为什么很对,结尾再总结“我的思路都是来自于前辈大儒,一切都是前辈的功劳,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原谅小子的愚昧无知……”
这样子答题,好处很大,首先把大儒们的理解全部写出来了,还标注了书籍出路,这就是引经据典,标准答案,答案绝对不会错误。
然后,认为大儒们的观点都对,这就不会得罪任何一方考官,要知道考官们基本属于圣人弟子,对于一些大儒会有偶像般的崇拜,你一个没写好,那就是名落孙山。
最后,自己的观点来自于大儒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来自于这些大儒,你说我错了,那你岂不是说某位大儒错了?
这种回答方式,避免了得罪人的同时,还将完美的答案写了上去,里面充满人情世故,基本不可能低分。
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还是赵玄奇第一世考公务员的时候学会的,成功让他考上了公务员……
最难考核的“经典考”,在赵玄奇面前,反而变成最简单的科目,没过一会儿就此写完。
做完这一切,来到下一个题目,“词考”,然而这个试卷着重“经典考”,所以并没有“词考”项目,可以略过。
事实上,在场的学生很多连“童生”功名都没有,最基本的院试都没有参加,所以题目只考“经典考”属于很正常。
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区区童生来作诗作词吧?
吟诗作对,那是秀才举人才开始着重的。
让赵玄奇意外的是,“诗考”倒是有。
“书院里面有的天才学生,已经过了首试获得童生功名,朝着秀才考核进发,作诗题目应该是为这部分天才学生准备的……”
赵玄奇看着“诗考”。
出乎意料的简单。
[请你用一首诗描绘月亮,并抒发你的情感,越简洁越好……]
又是写月,又是抒情,还要求简洁,赵玄奇第一时间就想起来一首诗。
他洋洋洒洒,如有神助。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来到书院六个月,这几个月的读书费用全靠村里族人支持,第一次离家求学就是那么长时间不回家,怎么可能不想家呢?这首诗倒是很符合他的心境。
就这样,题目全部答完。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