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引到宝篆宫会仙殿偏殿里,赵佶和蔡京正在里面说着话。
赵佶坐在御座上,蔡京坐在下首不远的圆凳上,旁边还摆着茶几,有茶水糕点,君臣两人像是在开茶话会。
看到刘国璋被带进来,赵佶连忙招手,“二郎,不必多礼,进来进来。”
话虽这么说,但刘国璋依然按照礼制,在门口做了个朝天揖:“微臣刘琥,奉诏觐见官家!”
“免礼!”
再对着蔡京做个长揖:“下官见过太师。”
“二郎客气。”蔡京拱拱手,以示回礼。
“都是一家人,还这么多礼数。来人,给二郎搬张凳子来。”赵佶更加和蔼可亲。
“是。”
等刘国璋坐下,赵佶快言快语道:“二郎啊,瑞圣苑的差事,大哥和你办得很好,朕心甚慰,已经叫师成拟诏,给你加奉直大夫、昭武校尉,骁骑尉、带御器械。”
这些日子,刘国璋有研究过当朝的文武官制,明白奉直大夫跟左武大夫一样,正六品,是拿俸禄、享受待遇的寄禄官,只不过它是文职寄禄官。
这意味着自己文武兼修,不再是单纯的武职,可以光明正大地接受文职方面的差遣。
这样的跨界,在崇宁年前是不可能的。可现在嘛,只要官家乐意,都不叫事。
昭武校尉是武散官,无职无权,多拿份薪水而已。骁骑尉就是个四转勋位,挂着好听。
带御器械就有点意思。
在太祖太宗年间,属于皇城司所属亲事官,御前亲侍,周庐宿卫。
也就是民间所传的“御前带刀护卫”。
后来慢慢转换为荣誉官衔,尤其是差遣到地方或军旅办差,加上这么个头衔,意思是此人是官家的亲近之人,属于钦差,你们都看着办吧,
“臣谢陛下天恩!”刘国璋马上起身谢道。
赵佶不在意地挥挥手,“我原本还想着擢升你个防御使或观察使,他们都劝住我,说你刚荣任不久,再骤然擢升,恐招惹朝野非议。”
什么招惹朝野非议?
王贵妃,赵楷,蔡京,杨戬,白时中...以及一帮名士大儒。
还不是这些对我有意见的亲近之人的反对,你耳根子软,觉得手心手背都是肉,总想着一碗水端平。
你又不是端碗大师,怎么端得平!
“陛下,臣得此厚赏,已经心满意足,不敢再有非分之想。”刘国璋连忙答道。
“不,不,是朕不甘心!你对朕一片赤心,用心办事,不能亏待你啊。”赵佶摆手说道。
刘国璋有点摸到脉门。这位赵佶,确实不是位合格的人主。
喜欢你,恨不得把心肝都掏出来;欣赏你,再高的官职都体现不了他的心意。
太感性了,不好!
“但是那帮清流,朝野非议,朕还是要顾忌着些。正好,今天朕与太师商议国事,谈起这事,他给朕出了个主意。太师,你给二郎说说。”
“是陛下。”蔡京开口道,“汴河自汴口起,过郑州、开封、陈留、南京,直下泗州。中途汇集了索水、荥水、金水河,但是这些河流太小,水量不够。
太祖建隆年间,凿闵河,导洧水东北流,以为惠民河入汴河,连接京西,增加水量。但汴河主体水量,还是自汴口引入的黄河水。黄河水多沙,尤其陈留到南京一段,地势平坦,河曲多湾,泥沙大量沉积。
所以汴河南京段,年年疏通年年堵。偏偏今年,前开封府尹薛如圭,玩忽职守,不重视疏浚,结果汴河一堵再堵,甚至影响了今年夏税秋粮的漕纲转运,害得朝廷连数十万灾民都赈济不到。”
蔡京侃侃而谈,刘国璋也听得出入神。
想不到这些民政事宜,全在这位大奸臣的脑子里,张口就来。
“现在入冬,水枯床浅,正是疏浚的好机会。老拙向官家推荐刘二郎,权提点南都水监事,勾管汴河都大提举修河司事,主持汴河北段疏通事宜。
这虽然是份苦差事,风吹雨淋,奔走在河堤荒野,十分辛苦,却容易出功绩。在春讯前疏浚了汴河,开封城官庶军民,都要感念刘二郎。到时候官家再加厚赏擢升,大家都没话说了。”
看着蔡京慈眉善目,笑眯眯的脸,刘国璋只想说一句,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你会这么好心!给无亲无故的我送上这么一份厚礼?
此前我跟你家老五有旧怨,把他的面皮放在鞋底下踩啊踩,你会不生气?
当初在开封城西狱,你家老四下死手坑我,被我暗地里斩杀了。虽然一切证据指向是契丹人干的,但你这只老狐狸肯定能品出味来,怀疑到我的头上。
无凭无据?
到你这个高位上,需要什么真凭实据啊?只要起了疑心就可以。
综上所述,疏通汴河,是你这个老狐狸为我精心打造、量身制作的致命陷阱,现在就等着我往下跳。
正在想推辞理由时,赵佶开口了。
“二郎啊,你是明达皇后娘家唯一的血亲,朕着实想提拔你。可是这朝中一个萝卜一个坑,再往上擢升,得有拿得出手的军功政绩来,堵得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老姑父啊,什么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是堵住那些反对我的宠信近臣人之口吧。
天下人才不在你的心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