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混账混账混账(月初求票)
【太上皇的寿诞场面宏大华贵,极尽奢华,一百万银元没白花。】
【出城往西,沿途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京中精锐尽出。】
《民生报》上的报道,始作俑者自然是贾琏。并且还搞了一个强烈对比,头版的角落里,安排了一篇豆腐干大小的新闻,标题为《剿匪肆虐,多地叛乱》。
没错,太上皇寿诞的三天时间里,接到了山东发来的急报,白莲教造反了。
过去三年,因朝廷压榨过甚,白莲教山东发展迅猛。跟以往相比,此次造反的地点不是那种山高皇帝远的地区,而是运河沿岸的繁华地带。
八月初十,教匪趁当地大集,乔装打扮,进入济宁城区,突然发难,迅速占领了码头,城门、府衙等要地。当地知府措手不及,死于乱中。十一日,聊城,菏泽急报,教匪作乱。十二日,商丘、临朐教匪作乱。
几天的时间,山东河南两地,教匪作乱,地方官员毫无防备,知府县令无一幸免。
因为各地急报,导致太上皇的寿诞举办的很抽象。一方面是大张旗鼓,一方面朝廷重臣只是在承辉帝的带领下,出现了半天就匆匆走了。勋贵方面,南安郡王卧床不起,东平郡王足疾发作,其他两位郡王倒是去了,但也是仅仅呆了半天就走。结果自然是整个寿诞弄的虎头蛇尾,热度很快就被各地民变的消息掩盖过去。
原本因为太上皇寿诞放开的戒严,因为急报又恢复了。
因为急报是夜间送到的,称病在家的贾琏,也被承辉帝连夜揪出来,进宫听候调遣。
真不是承辉帝要给内阁难看,还是那句话,皇帝没错,错的是内阁。
前任漕运总督李三江就非常的尴尬,因为这次发生民变的起点是济宁,运河重镇。当地是有驻军的,三千槽丁,竟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反而是造反的主力之一。
懂行的人都知道,运河槽丁的待遇是不差的,比京营都好,为何槽丁会加入造反队伍呢?
中秋节,贾琏都是在宫里度过的,真就是陛下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随着又一份急报进京,王子腾也被从家里揪出来了。
“龙禁尉急报,海匪赵老黑,纠集数万海匪,围攻广州,澳门多地,官兵大败,退守营地。虽稳住站脚,不时广州遭劫,然则沿海香山等县,海匪等俺,各地主官弃城而逃,民众死伤无数。广东巡抚上奏,海匪扰边,局面可控。”
面无表情的贾琏念完了纸上的内容后,默默地坐回去。
王子腾一脸的无奈,我真是想休息三个月啊,这假期才开始呢。
随着广东方面的急报进京,太上皇的存在感被降到最低。
承辉帝连续开了五天的内阁会议,五个阁老连续五天没回家了,贾琏也一样。
“王卿,你是内行,说说该如何应对。”
五位阁臣表情复杂,李三江和李驰采取了少说话甚至不说话的态度,就是避免多说多错。
郭衍倒是主张,王子腾在京,应令其调集京营,即刻南下剿灭叛乱,恢复漕运。
孔照没表态,梁道远站出来跟郭衍对喷,他主张京中不乏勋贵能带兵,为何要上王子腾?
贾琏嘛,我就是個工具,没点名的时候,负责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还算厚道的承辉帝,没让贾琏发言,而是让他总结归纳各地报告,并且和兵部户部联系走动,准备大军南下的各方面军需。
被点名的王子腾站起先问一句:“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臣想知道,后勤准备如何?”
承辉帝直接问:“贾琏,你说说。”
贾琏站起说话:“通州方面保证,十万军三个月的粮食无虞,兵部户部表示,草料有所不足筹集中。京营方面,丰台大营一万精锐,神机营五千步炮,尖锐营、骁勇营,各备一千人马,随时可以出发。”这段时间的工作不是白做的。
王子腾听了直接道:“健锐营就算了,还是老一套,长毛盾牌,近战突击的战术,负责治安尚可。骁勇营三千骑兵,少一个都不行,丰台大营也不用出步兵了,调集两千火铳兵,三千炮兵。山东不是西北,应以骁勇营先行,堵住反贼往东进入沂蒙山区,同时严令各府,谨守城池,不可浪战。京营大军步步紧逼,稳扎稳打,最多三个月,漕运可恢复。”
承辉帝听了很是满意的点点头,正要说话时,梁道远起身道:“陛下,广东方面不可轻慢,事关海贸收入,应为重中之重。微臣以为,王太尉当即刻南下,从津门走海路南下赴任。眼下是中秋,如不能尽快解决海匪之乱,必伤及未来两年海贸进项。一旦断绝,财政将不可收拾。此大局也。”
承辉帝沉默了,他当然知道海贸的重要性,丝绸、瓷器、茶叶,说穿了都是不值钱的东西,换来的却是海量的银子。没有这些银子,内库不说了,户部又要叫穷了。
眼睛扫了一眼正在打瞌睡的贾琏,看看那张稚嫩的脸,承辉帝却没有丝毫放过他的想法,而是直接提问:“贾琏,你说说,两广与山东,孰重孰轻。”
贾琏被点名了,再次站起看看承辉帝那张面无表情的脸,再看看五位阁臣,然后才不紧不慢的开口:“回陛下,打仗,臣不行,治国,臣也不行,非要问臣怎么想的,臣不敢欺君,臣以为,漕运关系数百万人口的生计,海贸关乎朝廷收入,都很重要。因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总要分个轻重缓急吧。”孔照不疾不徐的语调出现了。这个时候他在想啥,贾琏不知道。但贾琏知道,此事之后,承辉帝肯定要秋后算账的,李驰和李三江,都是要倒霉的。
王子腾接过孔照的话:“陛下,臣以为,贾琏所言甚是,山东之事,交给各位了,臣即刻回去,准备南下广东。”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