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的态度也很坚决,他看待问题的方式长期受赵构的影响,确实已经能让寻常官员仰望了。
张浚正待与他争论,忽然看见赵构来了,连忙把手中试卷放下,躬身行礼:“参见官家,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已经是简化了的见礼了,但实际上距赵构的要求还有那么一点差距。
秦桧才是完全贯彻赵构意图的那个人,比如现在,他只是微微一个躬身,拱手道:“臣参见官家。”
赵构笑着说道:“还在门外呢,就听到你俩争论个不休,怎么?遇到人才了?”
秦桧同样笑着回道:“可不是嘛,我和张大人各自选了一偏上等佳作,都认为当为策科头名,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好请官家评鉴。”
赵构正好赶上,倒也不推辞:“行,你俩忙坏了吧,先坐下歇歇,我看看这两篇文章。”
考生的试卷交上来之后是要由专人糊名的,厚厚的牛皮纸,没有人能透过牛皮纸看到考生的信息。
然后,由专门的抄录人员把试郑重新抄写一遍,才能送到阅卷的考官面前。
赵构当然也不知道这两篇文章都是何人所写。
但这两篇文章确实写得都相当有水平。
赵构看完之后,给两篇文章大致总结了一下给出评论:张浚看中的那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基础扎实、文采斐然。秦桧看中的文章,特征也非常明显,思路清奇、锋芒毕露。
“难怪你俩争来争去的互不相让,”赵构笑道:“这两篇文章确实极为优秀,又各有特色,的确难以取舍。”
张浚和秦桧闻言,互相看了一眼,都松了一口气。
官家的话,从侧面对二人的眼光都给予了肯定,说明对二人的工作是认可的,这就好。
但同时,二人心中仍然有些期待,期待自已看中的文章,能最后得到官家的青睐。
赵构的心里其实已经有了选择,不过是想着尽量拉平二人心中的期许,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落差,才故意先做了个铺垫。
“但,既是头名,便只能有一个,”赵构说着话,又将两份试卷拿在两只手中,分别又看了一眼,最终将张浚看中的那份试卷放下,只余秦桧看中的试卷,说道:“头名就定这一个吧。”
张浚的眼中闪过一丝失落,官家的选择,说明了一个问题,自已的眼界比秦桧还是有差距。
秦桧则刚好相反,嘴角微微翘起,却也没有太多的兴奋。官家一进来,他就已经知道结果了。
科举取士,是取大宋目前的发展最需要的人才。
张浚看中的文章,只能说明那个考生极有文采,做官肯定没问题,却绝对比不上自已看中的这个。
这次科举考试,是宋朝立国以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共一千八百八十八人,很吉利的一个数字。
头名状元,是来自吉州庐陵(江西)的胡铨。
第二名榜眼,是来自扬州的李易(江苏)。
第三名探花,是来自海阳县(广东)的王大宝。
胡铨因为对外交有独到的见解,被赵构直接授予西南半岛特区首任特首(试用期一年,享五品下官员俸禄),带着一帮新科进士管理西南半岛去了。
李易则因为儒学功底扎实、深厚,被派往高丽,担任高丽特使(试用期一年,享从五品上官员俸禄),主持朝鲜半岛的汉化改造工作。
王大宝因为性格坚忍,做人低调,善于与人沟通,任台湾首任特首(试用期一年,享从五品下官员俸禄),负责台湾及周边列岛的移民管理和建设工作。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