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帽子一扣,打开刚买的地图,向着城市中心的一个百货商城走去。
实际上,如果不去仰望那些如城中山岳的庞然大物,你会发现圣芙兰西斯的街道顶多是宽了一些,算个布里奇维克PLUS版。
两侧仍有乞丐……大多是世战时残疾退役的士兵,来往的仍是工人、白领、经理。
唯一的变化是爵士乐队多了起来,他们往往选择在街角演奏,一人抱着亮黄铜色萨克斯,一个人拉提琴,还有诸多单簧管手,他们身后的墙上贴着一张海报:
“黑人文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不知道这算是讽刺还是赞扬,不过围观的黑叔叔们似乎都看得挺开心的。
这时,市轨电车叮叮当当地声音响起,这是在催促十字路口上挡路的车赶紧闪开。
但前方的岔路似乎发生了拥堵,一堆汽车挤做一团,市轨电车无奈停下。
李维摊开地图比对了一下,发现市轨电车要去的方向似乎和自己一样。
“喂,你们到克格罗超市去吗?”
李维朝电车里面喊道。
“去,不过路上要耽搁一会儿。”电车里传出回音,听声音似乎是位女性。
“哦,没关系。”李维道,“能载我一程吗?”
话音刚落,电车门随即打开,似乎是在让他上车。
李维挠挠头走上电车,车门在他身后关闭。
司机的确是位女性,她大概二十岁左右的年纪,留着一头短发,给李维的第一印象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玛蒂尔达。
李维本想找个座位,但惊讶地发现车上竟然一个人也没有,这下他觉得自己要是坐下来有点尴尬,只好站在驾驶室旁边。
“嘿,你是外国人?”女孩主动开口。
“嗯,赛里斯人。”李维点头道。
“哦,真难得啊,你是怎么来菲尼克斯的?”
“我压根就没想过来这里……”李维本能开口,但是突然发现这段对话有些熟悉。
“简略地讲,我是被绑架过来的。”
“哇哦,更难得了!”女孩道,她的注意力好像根本就不在开车上。
“我是偷渡过来,你知道吗?”
“我10岁的时候,和爸妈骑在轮船的舵叶上偷渡来的合众国。那是迈安密之星号,一艘像山一样大的船。我们身后是向前倾斜的船身,面前是泛着白色浪花的海水,那根舵叶朝着海水的方向倾斜,我们得浑身用力,才能不掉下去。”
“哇哦。”李维道:“我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够惨了。”
“哼哼,是吧?我们在海上饿了十天,只能靠装在口袋里的巧克力填肚子。可是吃了巧克力以后就会口渴,我们只好喝海水,但海水是咸的,越喝越渴。
“那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李维好奇地问。
“当然是靠雨水啊,下雨天雨水会顺着船身流下来,我们只要去舔就可以喝到不咸的水。”女孩骄傲道,“我的爸妈都没能坚持下来,他们坐在外面,那里倾斜的角度更大,所以他们很快就没了力气,然后都掉进了海里。”
“所以就剩你一个了?”李维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玛尔达。”女孩笑着说。
果然,名字也很像。
PS.
存稿无了呜呜呜……
以及,跟各位说一下,《兔兔公子》杂志的原型:《花花公子》其实创立于50年代末,流行于60年代,所以我写生活在20年代的李维看《兔兔公子》严格而言是个bug。
但是我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咆哮的二十年代”与“叛逆的六十年代”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包括“二十年代女性现代化”与“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我认为如果不是29年的大萧条,米国在六十年代完成的事情很可能提前40年完成。
我没有查到二十年代与《花花公子》类似的杂志,我认为这应该是二十年代摄影技术受限导致的——但一个有巫师的世界,应用技术的发展速度理应在一定程度上快于我们的世界。
本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bug,会有一些将二十年代与六十年代混杂的情况——比如说历史上同时期圣弗朗西斯科的高楼并不像书中描写的那么多。
我希望能写一个战后、新文化碰撞、新思潮涌现、混乱叛逆的世界,为此可能牺牲一些真实性。
可惜我的确才疏学浅,若有我没注意的,违和的地方,还请书友们指正与赐教。
感谢各位的追读,看看我们这周能不能上推荐吧!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