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至今,氐族一直生活在益州、司隶、凉州的交界处。广泛集中分布于益州的西北、东北地区,以及凉州的陇南地区。
氐族并非游牧民族,同汉民族一样都是农耕民族,姓氏皆为汉姓,而且族群汉化程度很高。
氐族自称“盍稚”,“氐”是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呼,似乎与他们分布在秦陇、巴蜀之间的地势有关。
由于氐与羌相邻,先秦时期视他们为氐地之羌,又觉得与羌族不同,因此又称之为氐羌,或单称氐。
孔晁在《逸周书·王会篇》“氐羌以鸾鸟”的注中就提到:“氐羌,氐地羌,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渭之氐矣。”
氐,乃由地名而转为族名。其部落众多,因地而异,有巴氐、白马氐、清水氐、略阳氐、临渭氐、沮水氐、隃麋氐等;又以服色而名之为青氐、白氐、蚺氐等。
汉代在氐族聚居区设有武都郡、陇西郡、阴平郡等,并置十三氐道,分别为:河池县、武都道、氐道、故道、平乐道、沮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甸氐道、阴平道、刚氐道、湔氐道、略阳道等。
其中,刚氐道、甸氐道属益州广汉郡,湔氐道属蜀郡。
上述十三道俱在陇西以南,汉中以西,洮岷以东及冉駹以东北。
从西汉至汉末,氐人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迁徙。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至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汉武帝刘彻开拓西南境,遣中郎将郭昌等攻灭氐王,置武都郡。创郡立县后,氐人受到汉人的排挤,便向境外的山谷间移动。
公元前108年,氐人反叛,汉武帝遣兵破之,分徙酒泉郡。《魏略·西戎传》概括之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陇左右。”一部分移至河西禄福,一部分迁至关中水、陇山之间。
汉武帝出兵镇压氐人反抗,迁徙一部分氐人于酒泉郡,即酒泉禄福之氐。
第二次迁徙则是在十八路诸侯讨董之后,当时凉州境内羌人的势力已经大为衰落,反之氐族势力大涨,纷纷迁居凉州各地。
因此,氐族成为了凉州境内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一支异族,同时也成为了凉州境内各路军阀所拉拢的对象。
而氐人中又有几支最大的部族,趁机崛起,他们分别是:
一、兴国氐王阿贵,居兴国城;
二、百顷氐王杨千万,居仇池山;
三、下辨等地氐帅雷定等七部;
四、河池附近氐王窦茂。
五、酒泉的禄福之氐
这五支氐人的崛起方式又各不相同,其中,阿贵的地盘因为靠近羌地,因此依附有许多羌族部落。
百顷的杨千万则依靠两个儿子——杨安、杨大眼的骁勇善战,逐渐强大起来。
下辩等地的氐人则是以雷定为首的一个联盟,其中又有苻氏、吕氏、李氏等氐人大族。
河池的氐王窦茂则依靠着帮助韩遂一起,征伐凉州境内的其他军阀,从而崛起。
酒泉的禄福氐则是和西部鲜卑联合在一起,他们互相帮助,互相联姻,逐渐崛起于凉州西部。
总之,自二十年前最后一次羌乱被平定后,氐人逐渐成为了西北的一股大势力。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