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了1940年的12月,凛冽的寒风再度袭击欧洲,整个苏德战场都被严寒笼罩。
斯大林格勒外围的的哈德森小镇,是苏德双方反复争夺的一个焦点地区。
在哈德森小镇的西北角,哈西莫夫和他的88毫米高射炮小组在此设伏。
昨天晚上,哈西莫夫炮兵小组把他们的88毫米高射炮秘密运送到哈德森小镇的西北角。
他们的目标就是今天参与进攻的德军坦克。
凌晨八点,德军的例行轰炸开始了,雨点般的炮弹落在苏俄军队昨天占领的阵地上。
整个阵地一时间完全被德军的炮火覆盖。
炮火之后,大约一个连的德国士兵外加一个营的仆从军,在八辆德国猛虎式坦克的掩护下,向着苏俄的阵地扑了过来。
眼看敌人扑了上来,苏俄军队也从各自的防炮洞里跑了出来。
苏俄守军大约有一个营的部队,这个营的装备是苏俄从民国东北政府那边弄到的,士兵手里装备的都是突击步枪或者半自动步枪。
就火力来说,除去德军的几辆坦克,苏俄守军还要比进攻的德国更加强大。
看着德军越来越近的坦克部队,哈西莫夫的眼里冒出凌厉的光芒。
此次伏击敌方的坦克部队,自己的这个88毫米高射炮组的目标是击毁德军两辆坦克。
经历了一年多的大战,苏俄损失惨重,至少在哈西莫夫看来,他们一个村子出来的小伙子,十五个人如今已经阵亡了五个,重伤致残三个。
这还是他们同一批参军入伍被分配到同一个营。
如今战事艰难,他们村子肯定已经征兵好几轮了。
打头阵的德军坦克已经距离哈西莫夫所在的88毫米高射炮小组两公里左右了。
处于平射状态的88毫米高射炮,乃是反坦克的利器。
哈西莫夫小组已经练得很溜,已经达到一分钟发射十五的水平。
德国坦克已经进入了最佳的攻击距离。
哈西莫夫一声令下,哈西莫夫炮组以四秒一发炮弹的速度开始射击。
仅仅两发炮弹就将第一辆坦克击毁。
炮弹发射没有停,控制方向的炮手已经在哈西莫夫的命令下快速调整炮口。
在射空两发炮弹之后,后面的炮弹就击中了第二辆坦克。
在击毁第三辆坦克的时候,德军的坦克炮已经转向这一边。
“弃炮,逃!”
刚才还在密切配合的炮组,这个时候如鸟兽散。
四秒钟后,哈西莫夫炮组成员已经跑到二十米开外。
随着一声炮响,他们的那门来自民国东北政府的88毫米高射炮被炸成了漫天的零件。
回头看了一眼,他们的战斗伙伴已经成了寿终正妻。
就在刚才,德军五辆坦克同时对他们炮组进行射击。
尽管哈西莫夫已经提前几秒让自己的炮组撤离,德军坦克的五发齐射,还是对哈西莫夫的十一人的炮组,造成了重大的伤害。
在清点人数时,哈西莫夫发现,自己的高射炮组有两人阵亡,两人重伤。
不过,相比他们取得的战果,还是赚翻了。
三辆德国猛虎二型坦克有十二名乘员。
看他们坦克的摧毁情况,这十二位德军坦克兵应该没有什么侥幸存活的。
哈西莫夫的炮组补充四个人,再到后勤部领一门88毫米高射炮,哈西莫夫炮组又可以在战场上浪了。
对于哈西莫夫这种近乎懦夫的行径,开始的时候,被很多人所不耻,甚至还有要制裁哈西莫夫的。
但是,哈西莫夫炮组取得的战绩却让那些想收拾他的人乖乖闭嘴了。
后来,有人把哈西莫夫的这种作战方式居然传到了高层。
最后,却了无音讯,只是后来上面下了一个文,所有的炮兵部队,在可以的情况下,要首先保证炮兵人员的安全。
原来,早在十年前,周浩的炮兵部队都是在采取这种作战方式了。
德军损失三辆坦克之后,就暂时停止了进攻,同时炮弹再度落在苏俄的阵地上。
而在,苏俄后方的炮兵部队也没有客气,对德国炮兵阵地就是一阵炮轰。
双方一阵炮火互攻之后,德军进攻部队再度在五辆坦克的掩护下,向苏俄的阵地发起了进攻。
这个时候,苏俄阵地上已经没有武器能够对德国坦克形成致命伤害了。
德国五辆的猛虎二型坦克排成一条直线直接冲向苏俄阵地。
几声巨大的枪响,行驶中的德国坦克突然停了下来。
原来,是苏俄的反坦克步枪击毁了几辆德国坦克的履带。
德国的这五辆坦克立即失去了动力,然而他们却没有失去战力。
这个时候的德国坦克还是可以作为固定炮塔的。
这几辆德国猛虎二型坦克搭载的88毫米坦克炮仍然猛得一批。
有了这五个固定炮塔的协助,德国进攻的步兵开始了有序的冲锋。
面对敌人的进攻,躲在战壕里的苏俄军队也没有闲着。
双方你来我往,打的不亦乐乎。
德军有五辆坦克的固定炮塔,对防守的苏俄军队形成了火力压制。
然而,苏俄守军也不是墨守成规的人。
在苏俄大量装备88毫米高射炮用来反坦克之后,他们以前用来反坦克的57毫米战防炮也算是差不多退役了。
但是,这个营的营长却没有上交他们的37毫米战防炮。
相反,尼古拉耶夫营长还通过关系弄了好几门在别人看来没有什么用处的37毫米战防炮。
加上他本身就有的两门37毫米战防炮,尼古拉耶夫营的战防炮总数居然达到了十门。
而尼古拉耶夫营长也把这十门37毫米战防炮全部装备了起来,组成了一个37毫米战防炮排。
在步兵防线后面大约两百米的树林里,十门战防炮一字排开,以每两门战防炮照顾一辆坦克的安排,一起开火。
一时间,37毫米战防炮的炮弹如同雨点一般不停地砸在那些坦克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