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桐看他还上道,就将他带到吸能板和电池组装生产线转了一圈,吩咐他,你好好研究一下生产线,哪里需要改进,这次不允许你空想,要接近实际,而且能实现的那种。然后你用你的软件模拟出新的场景,全流程的那种,一定要3D的,我给你三天时间。
你如果觉得设计两种生产线太难,就先设计电池组装的,只要你设计的组装线单位时间产量可提高两倍,也就是说日产能达到20万块电池,我就申请给你奖励宿舍,并提供资金研发你的另外一条流水线。或者叫做全智能无人生产线。
怎么样?
罗成问:“那这几天我住哪,吃哪。”刘桐联系了他们后勤保障组的一个组员,让他去安排罗成,并告诉罗成这三天随时都可以去车间观摩。
罗成问了一个工人知道日产电池10万块,每块现在的出厂价是1988元,心说,我的个乖乖,这不是日产就是两个亿吗?若是拿出点,他需要的研发经费不是就有着落了吗?忽然他意识到自己真还没把握研发出那个机器人,做精细活的机器人,它很容易?他想象过没见过。
这一想,他头脑变得清醒了。因此他就觉得这次不敢瞎玩儿了,这会玩坏自己的,刘总给了这个机会,得好好把握,我要设计一个用人很少的生产线,效率翻倍的生产线,不也是全智能无人生产线吗?从此我不是就在这么厉害的厂子做事了吗?因此为了翻身斗地主,他吃过饭就站在电池组装车间,因为他看到电池组装车间基本是人工。而吸能板厂尽是一些自动机械。
他从原料处开始动脑子,如何将原料从底处用自动称量机提升到高处。
不,原料应从高处往下漏,每经过称量一个固定量后倒入一个小格子。
应该是一排。每称量一排十二个的量,倒入十二个小格子。
小格子能在电脑控制下开合的那种,一个小盒子的原料正好可以装入一个电池盒内。
而电池盒那边呢,在自动取物机械臂的运作下,每十二个排成一行,排在小格子运行的下方。
小格子自动开启将原料装入电池盒。
电池盒经过振动,盒内原料分布匀实,分量足,储放电有序,避免了人工装填多填少填的误差,填的是否匀实和储放电速度也有关,而且这样的装填方式,一台机器的操作相当于12个人同时在做。
接下来是安装两个芯片系统。芯片系统的安装要注意一定要安装到的位置上,螺丝必须固定在一定的位置。
罗成琢磨了很长时间。他知道,这个地方是精细活。芯片要安装到正负极与电池原料间。当然要实现精细操作,确实很难。
他想到,除非一开始设计模具的时候就设计好芯片系统嵌入的卡槽,而且正负必须和芯片系统关联,要通过芯片控制,否则你怎么也不可能实现去人工化。拧螺丝这一环节最麻烦。
于是他又将重点转移到了模具的重新设计上。脑洞在这儿得以发挥。
设计成电池正负极以及芯片系统在一块,利用卡与扣的方式固定,成为电池头部,而原料与电池盒作为电池底座,分为两部分。上一部分可以提前将正负极与两个控制芯片系统,通过机器臂先组装好。
当然了这个可以做几个提前量的。
然后头部和底座间利用四个卡扣形成的闭合,而正负极则能精准插入电池盒内。两个部分通过卡扣上下嵌套即可完成一个电池的组装。这个卡扣必须设计成一次性的,如果打开就破坏了,就不能还原了。还可起到防伪作用。
脑力异常,脑洞大开。思维脱颖,通过改装,重新设计了电池的结构,产生了新的组装方式,也能实现全程无人工的操作。
在第3天时,他打通了刘桐的电话说任务已完成。
刘桐看了连说,这不就是全智能无人生产线吗?你这样设计,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好。好!
刘桐马上邀请张宝田,于斌一众人们过来观摩罗成的电脑设计。
这次罗成是将电脑投影到屏幕上进行讲解的。这一次他胸有成竹,底气十足,加上电脑中如实物一般的演示。他的讲解,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于斌他们看到他的演示,听了讲解后认为可行,觉得有几大好处,一是省了不少员工免除了很多用人的麻烦,二是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了。
而且他们看到的是一台机器可以代替12个人工,如果一天下来的话,可以代替36个员工。
就是说一条生产线上原来的200名员工可以减少到15名左右员工看着点就行,甚至安排几个质检监督员就可以。
于斌建议,让王元青和赵小同也看一下。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