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神秀主张渐悟之说,传法于江北之地,形成北宗。惠能主张顿悟之说,传法于岭南之地,形成南宗,并为禅宗六祖。
又上元二年,原虢州参军王勃卒。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人。祖父王通被称为当世大儒,门人私谥号为“文中子”。王勃出于书香门第,六岁即善文辞,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摘其失谬之处,竟成《指瑕》篇章。
王勃为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长兄王勔、次兄王勮皆有才华,时人又称其兄弟为“王氏三珠树”。
麟德初年时王勃年尚未及冠,即便对策高第,除授为朝散郎。乾封初年上呈《宸游东岳颂》及《乾元殿颂》,沛王李贤大为激赏,即召署府修撰成书。
因见宗室诸王斗鸡,王勃戏作《檄英王鸡文》,高宗看后大怒,斥其出府,后补虢州参军。王勃曾匿犯罪官奴,因惧事泄杀之灭口,事发当诛,遇大赦除名。
其父王福畤时为雍州司户参军,亦受王勃牵连,因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王勃远赴交趾探父,渡南海时堕水而卒,年仅二十八岁。
其文甚丰,以《滕王阁序》传诵最广。
李贤既被立为太子,天后不悦,又深恶慈州刺史杞王李上金。有司奉承天后意旨,上奏弹劾杞王所谓罪状,李上金便被坐罪解官,流放到澧州安置。
于是重新安排内阁重臣,以戴至德为右仆射,刘仁轨为左仆射。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为吏部尚书兼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
张文瓘既为侍中,又兼大理卿之职。狱中众囚闻说,皆都恸哭不已。狱吏惊问其故,则都说道:张文瓘为人严正,诸司奏议,多所纠驳,我等逢彼,再无天日。
刘仁轨、戴志德既为左右相,接受有司牒诉,刘仁轨常以美言受理,戴至德则必据理诘难,问其来龙去脉,丝毫不肯马虎。理由充分且有冤情者,必为其秘密上奏。
字幕:戴至德,字行之,小字碧护,相州安阳人,道国公戴胄兄戴仲孙之子,过继载胄为嗣。起家东宫千牛,出任江山县令,迁潭州刺史。嗣父死后,袭封道国公爵位。
乾封二年,戴至德拜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至今便即升任尚书右仆射。因父子相继成为大唐宰相,世人皆都惊其家世荣耀。
因其为人耿介,不肯循私,亦不肯迁就,故当时多数朝臣皆都不喜戴至德,转而称赞刘仁轨为人随和,并称刘仁轨为“解事仆射”。
当时宰辅须至有司,轮流听取诉讼。有位老妇到尚书省告状,戴至德是日当值,已经收下牒状。吏役便对那妇人道:戴仆射既已受理你状,可下堂回家听信可也。
那老妇本已起身欲走,忽听此语,便回头问道:堂上这个宰相,姓戴不是姓刘?那还将状纸还给小民罢。
戴至德大奇问道:本官既已受理此状,则必详察之后与你辨冤,因何又要索回?
老妇说道:本谓大人乃是解事仆射,谁知是不解事者,速归我牒!
戴至德大笑,便将牒状还给老妇:明日是解事仆射当值,你可再来向他呈递可也。
待那老妇离去,众吏皆交耳言道:仆射大人长者气度,常人难及。
戴至德听到此语,微笑答道:国之赏罚,皆是天子陛下亲掌之权,我等身为臣子,岂能争之?又何论为民解事!
高宗闻知,大加称赞。
三年春,闰三月,吐蕃入寇鄯、廓、河、芳等州,敕令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为将,并发兴、凤等州兵御之。
其后更诏命洛州牧周王李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并州大都督相王李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鸿胪卿萧嗣业等出征。
二王未及出发,边报吐蕃又攻破叠州密恭、丹岭二县,于是暂且息兵。
时年狄仁杰四十七岁,官为大理寺丞。
字幕:狄仁杰,字怀英,并州晋阳人,早年以明经及第,初任汴州判佐,因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狄仁杰在任期间政绩卓越,但阎立本既死,朝中无人引荐,时至今岁方才升任大理寺丞。上任未及一年,便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并无一人诉冤。
九月七日,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树,案情报至大理寺,狄仁杰依律判决,上奏其二人罪当除名为民。
高宗览奏,以为二人斫伐陵柏,若不杀则陷己于不孝,于是下诏改判斩立决。
狄仁杰并不出殿,固执不从道:若依大唐律法,二人罪不当死,恕臣不敢奉诏。
高宗大怒道:小小大理寺丞,竟敢当面忤君抗命!念你初入京师,不知朝堂规矩,赦卿之罪,下殿去罢。
狄仁杰却不动足,更不谢恩,昂然说道:彼二人罪不至死,而今特命杀之,是法不取信于民。法既无常,则人何所措手足?陛下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法改此罪当死,杀之则可。然以昭陵一株柏杀二将,后代将谓陛下是为何主?
侃侃而谈,旁若无人,满朝皆惊。
高宗细思其言,怒气稍解,终道:朕失冷静,便依卿奏。
于是便依大理寺原判,命将权善才、范怀义二人除名免死,流配岭南。
其后数日,高宗转思狄仁杰在殿中凛凛气度,耿耿直言,便问近侍道:此狄仁杰是何等样人,卿谁知之?
便有一人应声答道:依臣所闻,此人以明经举士,初为汴州判佐,一介小吏而已。后被宰相阎立本发现,视为治世大才,遂荐为并州法曹。当时陛下命并州择其口才便给者,出使西北绝域,州中群僚皆不愿往,于是便推郑崇质。既有圣旨严迫,又有州中之命,郑崇质不得不去。狄仁杰时为同僚,知道郑崇质母老且病,虽与其并不交厚,便仗义执言道:彼母如此,岂可使有万里之忧!遂往见州长史蔺仁基,自请代郑崇质为使远行。蔺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睦,因见狄仁杰如此仗义,爱护同僚,乃相谓道:观下僚义行,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狄仁杰为人,大概如此。至若为官才能,则闻其进京未及一年,便决数年积案,涉一万七千人,更无喊冤叫屈上诉者,由此便可见一斑矣。
太宗喜道:狄仁杰,真人中英杰也。传朕诏旨,命擢狄仁杰为侍御史。
冬十月,有郇王府仓曹参军张柬之为主申冤,上封奏言事,将郇王李素节在流贬地申州所作《忠孝论》进于天子,冀使高宗思及郇王忠孝,复调其还于京畿。
郇王李素节乃为萧淑妃之子,自幼警敏好学。天后因其母之故而深为厌恶,当初便将郇王自岐州刺史左迁申州刺史。申州偏处淮南,自此远离京师,与天子难以相见。
乾封初年,天后复矫天子名义,下敕旨道:素节既有旧疾,不须入朝。
而李素节生龙活虎,哪里有甚旧疾?但自此令一下,更是数年来不得入觐父皇,乃着《忠孝论》,以抒思念君父之情。王府仓曹参军张柬之同情皇子遭遇,因潜封其论以进。
未料弄巧成拙,其书未入天子之手,偏又先被天后武氏见到。天后由是大怒,诬以赃贿罪状,更将李素节降封鄱阳王,远往袁州安置。
字幕: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县人,年轻时涉猎经史,补为太学生。
国子祭酒令狐德棻慧眼识珠,谓其乃为当世奇才,便以帝师重臣之礼待之。张柬之其后考中进士,初任清源县丞。又通过贤良方正科考试,擢为监察御史、中书舍人。
高宗甚爱其才,遂使辅佐皇子郇王李素节。未料武后毒害萧淑妃之余,愈加不肯放过其子,正欲寻隙相害,张柬之将郇王所着《忠孝论》密上封事以奏,正是授人以柄,便借此将郇王贬流袁州。
上元三年十一月八日,又有陈州人封事上言,说于宛丘见到凤凰来仪,以报祥瑞。
高宗大喜,自然不会费心去追究此事真伪,于是下令重赏上报其事者,同时当即诏命改元仪凤元年,大赦天下。
又调整朝班重臣,以李敬玄为中书令。以宰相来恒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尚书左丞崔知悌、国子司业郑祖玄为江南道大使,分道巡抚诸州,考察官僚政绩。
仪凤二年二月丁巳,以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加封朝鲜王,遣归辽东,使安辑高丽部族;高丽人先在中原诸州者,皆遣与俱归。
发遣高藏东去之后,又以司农卿扶馀隆为熊津都督,加封带方王,亦遣归辽东,使安辑百济遗民余众,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
因当时百济境内荒残破败,便命扶余隆暂时寓居高丽之境。
高藏还至辽东,复见故国风光,不由恍如隔世,便与从人说道:与其寄人篱下,何如复我祖业,自在称王?
于是立生谋叛之心,潜使人往与靺鞨酋长勾通。其事未发,早已被随行唐朝间谍知之,密使人还报长安。
高宗大怒,乃遣使带兵前往辽东,召高藏复还中原,直接流徙邛州,与辽东相隔万里之遥。高藏自怨命运不济,终于五年后即永淳元年抑郁而终,客死异国他乡。
诏命将灵柩送往京师,赠卫尉卿爵,命葬于颉利可汗墓左,树碑其阡,配享昭陵。
再散徙高丽遗民于河南、陇右诸州,只留贫弱者于安东城旁安身。自是以后,高丽旧城故地渐被新罗占领;高丽余众或奔靺鞨,或投突厥,于是高氏旧族尽皆散亡。
仪凤二年三月,癸亥朔,以郝处俊、高智周并为左庶子,李义琰为右庶子。
夏四月,以张公谨之子左庶子张大安为相,同中书门下三品。时因河南、河北大旱,遣御史中丞崔谧等分道存问赈给。
侍御史刘思立上疏谏道:今麦秀蚕老,农事方殷,敕使抚巡,人皆竦凓,忘其家业,冀此天恩,聚集参迎,妨废不少。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更成烦扰。望且委州县赈给,待秋深务闲,出使褒贬。
高宗准奏,遂罢崔谧等巡行。
五月,吐蕃军来攻扶州临河镇(今四川南坪附近),生擒镇将杜孝升。蕃将令杜孝升寄书劝降松州都督武居寂,杜孝升坚决不从。吐蕃粮草不继,遂舍杜孝升而还。
杜孝升复聚部众,坚守临河镇,再御吐蕃来犯。
唐高宗闻报,诏授杜孝升为游击将军,以示褒奖其忠勇不屈。又诏命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十二月诏发大军,兵讨吐蕃。
便当此时,侍中张文瓘病卒,年七十三岁,唐高宗闻而甚哀,下令厚葬。
张文瓘乃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人,贞观初年举明经入仕,初补并州参军,被长史李积看重,比之为管仲、萧何之流,累迁至水部员外郎。
咸亨三年,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又迁大理卿。
张文瓘到官旬日,狱囚相聚大哭,谓其为人严正,只恐再无出头之日。然而张文瓘走马上任之后,立断疑案四十余条,执法公正,时人将其比之戴胄,并肩齐名而论。
上元二年拜为侍中,兼太子宾客,更以严正着称,诸司奏议,多所纠驳,高宗十分信赖。其后卧病在家,朝廷每逢有大事,高宗必问诸宰臣道:曾与文瓘议否?
若曰未议,则遣众臣过府与其议之;若说已议,则从张文瓘之论。
新罗叛唐,高宗欲出兵征讨,张文瓘谏道:今吐蕃扰边,兵患未解,又伐新罗,民不堪其劳,请息兵修德,以安百姓。
高宗当即从之。文瓘四子皆官至三品,禄二千五百石,故被时人称为“万石张家”。
唐与新罗之间再无冲突,新罗文武王就此一统三国。
金法敏于是修文偃武,励精图治,薄赋省徭,家给人足,民间安堵,域内无虞。仓廪积于丘山,囹圄成于茂草,新罗由此迎来和平发展黄金时代。
值此太平盛世,文武王更于大唐仪凤四年重修宫阙,颇极壮丽,又开凿雁鸭池园林,以供王室享乐。
永隆二年七月初一日,文武王病逝,享年五十六岁。遗诏按佛教仪式火葬,骨灰置于东海岩石中,后世人便呼其为“大王岩”。
太子金政明即位,是为神文王。
与中国历代帝王相同,对于文武王金法敏出生征兆,新罗向来有个神奇传说。相传金法敏有一姨妈名唤宝姬,曾做过一个异梦,梦见自己登上西岳往下撒尿,流遍金城。宝姬醒来之后,便将此梦说给妹妹文姬,亦即后来之文明王后。文姬以为是大吉之兆,只恨不是自己梦见,于是表示愿出所穿镶宝锦裙买下此梦。(本集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