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分三国,那是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年代。
关于三国武将的排名,民间认同的版本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当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词,是大家根据演义排出来的,其实三国第一猛将另有其人。
有这样一个人,出生时祖坟冒着五色光,以至于当地人都说这孩子长大了不得了;17岁时,他一个人,一把刀,追着一群海盗砍;他差点杀掉董卓,是董卓最怕的人,听说他来了,董卓马上从洛阳跑去长安。
他就是孙坚,字文台,又称孙破虏,孙策和孙权的老子,一个被《三国演义》掩盖住光环的人。
孙坚出生在美丽的杭州富春江畔,是兵圣孙武的后人,也许是基因的作用,孙坚没有南方男人的柔和,而是一脸刚毅,孔武有力。
17岁时,他与父亲乘船去钱塘江,途中遇到海盗胡玉等人由匏里上岸抢完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赃。其他人都躲的远远的,孙坚一看,拔出刀就要上去开干。他父亲觉得势单力薄,劝他别管,孙坚没听。
他一边摆手,装作指挥别人的样子,一边杀向海盗,海盗傻眼了,财物都丢了逃命要紧,最后还是被孙坚追上一人,砍了脑袋回来了。
孙坚有个外号,叫孙大炮,大家都说他看谁不爽,就直接开炮。从打海盗这件事情看,他不是个莽夫,而是个有谋略的大炮。
吴郡郡守听说这事后,把孙坚招过去当了个代理校尉,当地人也佩服他,很多人自愿追随他。
孙大炮开完炮后,就停不下来了,真正做到了,看谁不爽就开炮。
会稽郡许昌造反,带着几万人就自称皇帝,还起了名号叫阳明皇帝。孙坚这时候已经是郡里的司马了,当然不全允许许昌这种人存在,一摇旗招了一千多人,带着就去干了,轻松拿下。孙坚又立功了,一路坐到了下邳县丞的位置。
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派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平乱。这两位都是当时很有威望的将军,但面对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心里还是发虚,所以朱儁想到了孙坚,如果能把孙坚招来,那就有把握了。
朱儁直接上表,让孙坚当他的佐军司马,孙坚二话没说,带着一千多人就来了。
黄巾军还是有些能力的,又突然起事,朝廷准备不足,吃过些亏。孙坚到了战场,是哪里危险哪里冲,河南的黄巾军躲在宛城不出来,他立马开炮,第一个冲上城楼,黄巾军哪里见过这种虎人,一个个就恨腿短,输的不能再输了。
平定黄巾起义后,朱儁也算厚道,功劳一点没贪,全报上去了,孙坚成了别部司马。他的表现也得到所有人的认可,那些将军们都在盘算,下回要干架,必须把孙坚要过来,稳赢。
所以当董卓讨伐边章、韩遂凉州叛乱不利,司空张温挂帅前去讨伐时,他第一个想到了孙坚。
让董卓讨伐边章、韩遂,估计一辈子都打不下来,他这是要养寇自重。
张温一来,啥情况不熟悉,想着把董卓叫来了解一下情况。董卓磨磨唧唧,好不容易来了,也不太搭理。也是,人家养的狼崽子,你跑来要宰掉,他肯定有想法啊。只是董卓不知道的是,这一次他从鬼门关走了一趟,差点没回得去。因为孙坚。
孙坚一看董卓这操性,就知道他不是好鸟,列举了对上级无礼、平叛不力、进见迟缓三个理由,要张温杀了董卓,张温不敢。
董卓面上是瞧不起张温,实则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以后就是个祸祸,可惜张温差点火侯。后来大家知道这件事情,都觉得惋惜,要是听孙坚的,大汉兴许能多活几年。
离开张温,孙坚去了长沙当太守,不是他想去,是那边有人造反,朝廷一扒拉,孙坚去最稳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