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岩扉:岩是岩石,扉是门扇,按照文字基本规则,岩扉应该理解为石门。
释义及评析:
1,寺庙里传来钟声的时候,天色已经到了黄昏。
2,渔梁渡口的人们争着上传,吵吵闹闹的。
3,人们沿着沙石岸走向江边的村子。
4,我也坐船返回鹿门。
5,鹿门的月色照耀下,让人能够看透青烟弥漫的树林。
6,忽然间已经来到当初庞德公隐居的地方。
7,石门和松间的路径,无人光顾,显得空而且寂静,给人一种萧瑟之感。
8,只有悠闲的我,独自来去。
评析:
这首诗是典型的仄声用韵,以及变韵,对仗乃是较为随意的流水对。所谓的流水对,其实就是上下句一分两半,按顺序地叙述。
严格地来说,流水对,不能称之为对仗。对仗可以形对,可以意对,可以正对,可以斜对,可以半对,可以拆字来巧对,但是核心还是,对字,或者成双成对,或者针锋相对。
不过,诗词圈的文人们要制定这样的规则,那就顺其自然好了。未必合理的规定,如果已经形成,也可以适当遵守。就比如现代诗,既然存在了,也是合理的。
诗末尾有向道之意,表露出潇洒自如的心境,但是,整首诗的布局较乱,中心未明,尤其是前两联与后两联脱节,联系不够紧密。
且,出现的多处景物描写,未表达出其核心意境,乃是败笔。
写诗便要布局,无论用什么手法,写什么人与事,景与物,或抒情,或引用典故,其作用都是在阐述一首诗的核心和意境,一切的外在描写,都是为了核心的意像而服务。
不论是单一的借景抒情,还是引用对立的哲学思维理念去辩证,其核心,永远是为唯一的意境服务,不会再有第二条路。
如果意境不明,表述纷乱或连贯性不够强,都属于败笔。
这首诗,我改两个版本,不以格律为准。第一个版本,继续按照原文去修改。
第二个版本,按照第一句的起句,重新写一首,围绕第一句的意境去写,不过,我不会去写禅,既然有了寺庙,有了争渡,那就写争渡好了。
不过,写出来肯定与原作者的意图,相离甚远。
一,
山寺钟鸣天已暮,
渔梁渡口尽争渡。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向归路。
鹿门月照树丛烟,
漫到庞公归隐处。
岩扉无人松径寂,
惟有某人自来去。
释义:
山上寺庙的钟敲响的时候,就已经到了黄昏。
渔梁渡口的人都急着回家,争着过渡,吵吵闹闹。
人们随着沙岸走回江边的小村。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