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第一章校场风云

侯景在剧痛中,两眼昏黑,听到有人在耳边呼喊,勉强睁开眼,却看到爷爷在往他嘴里灌东西,“完了,阿图鲁没了。这么疼,会死吗?”侯景一想到死,眼前一黑,昏迷过去了。

再度醒来时候,映入眼帘的,是帐篷的圆顶;四顾周围,自己睡在床上,垫着发臭的毛皮,周围杂乱放着东西。他想翻身,身子一动,发觉头疼、脚疼,忍不住“啊”一声哼了出来。然后听到帐篷外传来脚步声,有人进来了。

是爷爷。侯景爷爷侯周, 1米7的个子,国字脸,三角眼,扫帚型的浓密的眉毛,下巴稀疏几条胡子,脸色黝黑,额头皱纹一道道刀刻般深邃;前额剃光光的,散披的长发到肩膀那里,穿着脏兮兮的翻领羊皮大衣,腰间绑着一根带子。爷爷快步到走到侯景跟前,咧嘴笑了起来,然后说了一句话:“景儿唉,你醒来就好了。”

侯景想撑起身子坐起来,挣扎着还没起,阿爷(父亲)也进来了。阿爷和爷爷很像,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是他身材更加高大,额头没有皱纹,但是脸色一样的黝黑。这次他拿着一条布巾包着药,一进帐篷就闻到浓浓的草药味,他走近侯景,示意爷爷把侯景裤子褪下,看了侯景一眼,然后把布巾往侯景腿上的伤口一裹,侯景觉得大腿有一阵暖意,好像好一点了,但是侯景仍然忍不住哼几声。阿爷向侯景厉声喝:“喊什么,忍一下!”然后他声音低一点,转头和爷爷恨恨地说:“全怀朔人看着,葛通居然下死手!”老人喝道:“校场生死靠本事!自己孩子学艺不精,只能自认倒霉!”

随后,阿妈和奶奶进来了。她们也是穿着羊皮大衣,但是她们前额不剃头,头发更长,奶奶的额头两边各有两条辫子,阿妈的各一条辫子。奶奶拉着侯景的手哭,阿妈也在旁边抹眼泪。

这时,一个少年怯怯地走进来,是斛律十三,他对着阿妈叫了一声“姨”。阿妈收起眼泪,招呼他过来。“十三,阿图鲁谁赢了?”侯景有气无力地问。

“葛通。他们拿了阿图鲁旗。”斛律十三回答。

阿图鲁在鲜卑语的意思就是“勇士”,阿图鲁是怀朔乃至六镇无数青少年梦想荣誉。

侯景,字万景,是年13岁,父侯标,爷爷侯周,鲜卑化羯胡人,是大魏军户。斛律十三比他小一岁,是东高车人,高车是依附鲜卑的游牧民族。侯景、斛律十三,还有一位表哥高欢,他们母亲是河间大族刘氏三姐妹,是三老表。高欢祖上是汉族官吏出身,但已经鲜卑化。在大魏帝国胡汉联姻的政策下,他们三老表的父辈都和汉族河间刘家联姻。刘家家学渊博,子女均稍识文字。其中高欢母亲排大,侯景母亲排二,学识最博,斛律十三母亲排三。因高欢比侯景、斛律十三年长5、6岁,从小侯景等人跟着高欢玩。

侯景因为右腿残疾,力气又大,周遭的小孩不愿跟他玩,侯景母亲就让高欢、斛律十三多来陪侯景,给他们做好吃的,还给他们讲好多好多故事。有一个故事,讲大魏南面是南朝,那有江南水乡,有一个叫“桃花源”的世外之地,那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饥饿,人人都能吃饱饭,是和天上神仙一样的人间乐土;讲以后会有世界大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二姨,真有桃花源吗?”高欢问侯景母亲。

“有啊,那在南方,那是南朝,以前是大晋,后来是大宋,那里出门坐船,终年有花开。”

几个小孩笑了,还有出门就坐船的地方吗?有终年有花开地方吗?

“南朝是什么?是我们大魏吗?”

“南朝是和大魏一样的帝国。”

“他们和我们一样吗?”

“是啊,他们除了说话不一样,其他和我们一样,读一样的书,用一样的字,怀朔里有人穿衣服和他们一样的。如果不一样,我们怎么知道桃花源这个故事呢?”

桃花源就是梦。但是桃花源、天下,却深深烙印在这些孩子脑子里。

高欢心里有个梦。

他梦想就是换个出身,就是出生在士族门阀的贵公子。

他爷爷高谧坐罪全家流放怀朔,阿爷高树生,却是个浪荡子,身为兵户镇兵,却身体羸弱怯于骑射,家里无军功一件,在军镇极度被人鄙视,穷困潦倒;特别是阿妈也是汉人,自小就被周围邻居唤做“汉狗”。他从小以此为耻,一改高树生怯懦性格,为人大胆好强不服输,也因为这样,侯景、斛律十三事事唯他马首是瞻。

高欢还特别爱干净,打小开始,口袋里总放着一条干干净净的手绢;衣服破破烂烂,却浆洗得洁净周正。

他也特意和“汉”划清界限,谁说他是汉人他和谁急——反正,就是那么一个特立独行的孩子。

侯景心里也有个梦。

梦想就是人人一样,没有人叫他“跛子”,喜欢和他玩,大家能开心快乐地过日子。

而斛律十三,则是希望能看看大山后面是什么。年纪小小的他,已经开始去放牧,一个人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远方的高山,他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不是还是山?天下那么大,那天下是什么?

梦,就是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却想得到的东西。

侯景自小生活在怀朔镇,大魏边防重地六大军镇之一。

怀朔是一座方方正正的一座土城,走一圈约两万余步,一横一竖两条经纬大街把边城分成四个区域,靠近南方的是东城、西城,靠北与大青山连成一片的是东外城、西外城。除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楼,一圈土墙、木栅栏把怀朔围得严严实实。土墙外,散居着大量高车牧民。

恰逢天气好,在怀朔大部分地方,朝北看,都能看看高大的大青山,仿佛是一道北方屏障。山顶的积雪隐约可以看到,听老人说,大青山山顶冰雪千年不化。而怀朔南部几十里,就是黄河,黄河下游连通到帝都洛阳。

怀朔在大魏帝国的北部,距离帝都洛阳约莫2000余里;在其西部是沃野,约莫300里;在东边,是武川,也约莫300里。抚冥稍远一点,在武川的西北方向,距离怀朔400余里;柔玄、怀荒,在更远的东边,怀荒距离怀朔已经有上千里。

怀朔、沃野、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并称六镇。怀朔常驻镇军5000余人,连带家属等镇民有6万人之多;其他边镇边军略少,六镇镇民合计20多万。沿着大青山-燕山山脉,牢牢地为大魏抵御北方柔然的攻击。

大魏帝国,由鲜卑拓跋氏创建,此时已经过百多年的开拓经营,国土以黄河流域为主,东西南北距离均数万里,疆土东达渤海、黄海,西抵伊吾、敦煌,南抵淮河、秦岭,北边和大漠接壤,有32州数个边镇,人口近2000万,步骑百万,是时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

而天下数分,大魏东南是梁帝国,西南是同是鲜卑族的土谷浑帝国,北面是柔然,而东北角是契丹、高句丽;土谷浑和大魏同族,且地处高山峡谷实力较弱,对大魏未造成威胁;而契丹、高句丽偏安东北,未有入主中原实力,百数十年和大魏争长短的,除了东南梁帝国,还有柔然。

拓跋氏入主中原后,皇族封赏越来越多,传统的游牧、掳掠,已经不能满足国家食支;为了满足庞大皇族的需要、帝国永存,孝文帝拓跋宏开启宏大的封建化、汉化改革,由部落制全面转向郡县封建制、由游牧部落制转变为农耕制,为此魏朝迁都洛阳,一依汉晋故事设立官僚体制;为获得人口占大多数的汉族支持,和没有南迁的汉族门阀合作,依照晋例推行九品中正制,官员任命只看四姓不分种族;为加速封建化化,孝文帝下旨拓跋氏改姓元氏,鲜卑贵族必须和汉族通婚。在种种积极政策之下,北魏生产力快速发展,国家富足、国民安居乐业,即使号称富奢的江南梁国建康,和洛阳相比也稍逊一筹。

此时的大魏帝国,距离拓跋珪开国已经129年,距离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也已22年,封建化已初步稳定,但随着时间进展,封建化弊端——土地兼并越来越烈,食利阶层越来越大,即使当时风调雨顺、四海安宁,帝国赋税也不堪重负,已经隐约透出一股盛极而衰的味道了。

怀朔,和其他六镇一样,没有像帝国其他地方轰轰烈烈进行社会改革,而是继续沿袭以前的部落制管理。她有五大部落,称为鲜卑五部,分别是东山部、西海部、南怀部、雄鹰部、赤兔部,由娄(娄内)家、葛家、刘家、鲜于、高家五大家族分别负责世袭统治;战时每部领军1000人,平时管理也由部落族长(家主)负责。除了之外,五大家族也纷纷有自己的生意,比如娄内家,有六镇最大的军马场,垄断了六镇马匹交易;葛家主要从事买卖人口,延伸至六镇特别的是怀朔烟花生意乃至赌场生意,都归葛家所有;刘家毛皮布匹生意赚得不少,如此等等。除了鲜卑五部,还有东西高车二部,但高车属于被征服迁徙来的,地位较鲜卑低一档,且需供养鲜卑五部。

怀朔乃至六镇,镇将、五大家主是帝国士族阶层,士族出仕(释褐、起家官),下层士族是六品,上层士族是五品,主要是清流官,俗称官员,不做具体事务;家主统率小士族、良家子以及自家奴仆,良家子可以做浊官,也就是具体处理事务的官员,俗称吏。而奴仆,以及依附的其他异族如高车人,既不能做官也不能做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