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灵犀山庄出事后,隆中书馆的师生们实打实过了好一阵子无事可记的太平日子。
读书的朗朗,摆阔的琳琅,摸鱼的怕猫,贪吃的更胖。总之,是外甥打灯笼——一切照旧。
邓县的街头巷尾依旧疯传着“灵犀山庄怪兽宝藏”的传奇故事,只不过,“智擒马老虎,巧取宋老二”的主角从诸葛亮变成了县令之子郑伦。
在那个信息传播依赖人力与纸张的时代,《麈尾赋》却如同一阵旋风,席卷了邓县的大街小巷,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本身,甚至深入到了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辈的日常谈资之中。
这篇赋文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吸引了文人雅士的欣赏,更让普通百姓为之倾倒,仿佛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注入了一抹亮色。
然而,关于《麈尾赋》背后的故事,却并非如表面看起来那般光鲜。
郑公子,这位被冠以“南阳第一美少年”美誉的年轻才子,其名声的崛起,并非完全基于真实的才华与品行,而是经过了一番精心的设计与包装。
在那个时代,名声往往意味着权力与机会,于是,围绕着郑公子的光环,便有了人为操纵的影子。
那些流传于市井间的佳话,以及那些远道而来的仰慕信件,却并非全然出于自发。背后的推手,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将郑公子塑造成了一位近乎完美的偶像,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喜爱。
然而,所谓的“少年郎官”并非朝廷正式册封,竟是郑伦自己给自己安上的名号。郑伦虽出身县令之家,可实实在在是个纨绔公子哥。
他凭借着自己的几分容貌和家世,就大言不惭地自封“少年郎官”,还到处宣扬炫耀,妄图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郑伦常常高谈阔论,对自己所谓的“郎官”身份夸夸其谈,引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他投来羡慕或好奇的目光。
他沉浸在自己编织的虚假光环里,全然不顾及他人的看法,将那自封的“少年郎官”名号当成自己炫耀的资本,在邓县的街头巷尾继续招摇过市。
对于那些真正有才华、有品行的人,郑伦是不屑一顾的,觉得他们不过是故作清高罢了。
郑伦最讨厌的,就是诸葛亮。
“欺世盗名真无耻!明明抓怪兽、找宝藏,还被逼着写诗,统统都是诸葛亮干的!怎么一篇破烂《麈尾赋》就能黑白颠倒,好事儿都成了他郑伦的?黄姑娘,你看我这样练习对不对?!果真能减肥?”
后山精舍,桑树荫下,胖子唐炳正靠着树背抬平双手屈双膝下蹲。
“谁让能干不如会说,能说不如唱歌——我说你倒是往下蹲啊!”
黄月英一身利落的短打扮坐在桑树杈上,薅了一颗桑葚正要塞进嘴里,又看见桑叶上有两只肥肥厚厚的毛毛虫,不由弯眼狡黠一笑。
那只形影不离的橘猫飞燕此时正在更高的一节树桠上呼呼酣睡,只有耳尖尖上的细毛勉强支棱起来,随风微微抖动。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