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清才刚开始写没多久,门口就响起了敲门声,不出意外来人正是陆元新,在他的边上还站着一道近八十多岁的老爷子。
沈从文的脸上一派通达之色,虽然挂着两鬓白发,但是岁月仿佛并没有让沈从文变老太多,而是相比于中年时期的他多了一点天真浪漫。
陆元新行动效率这么快自从他当上责任编辑以后这赶今儿还是头一次见,有请假的机会去故宫侍一段时间。
竟然这么快就回到招待所了,而且还顺路把沈从文带来了,看来他对那稿子真的很上心。
“这位是顾清同志非常年轻的一个历史作家。”陆元新见顾清点头,就转头介绍沈从文,“这位是沈从文同志你应该认识他就不用我太多介绍了。”
沈从文拱了拱手,开口道:“幸会,幸会。路上陆元新已经跟我说过你了,说实话我也对你这个人的经历挺好奇的。”
沈从文看了一下桌子上面摆着的纸笔,顾清这个人对于用墨水这一块有一点跟它相似,是那种沉淀以后加水的墨汁。
不同的地方只有在毛笔上面沈从文比较喜欢用那种小学才使用的劣质毛笔,写出来的字也不咋样,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个道道。
“沈从文同志尝尝我来的茶,这茶现在可金贵的很呢,现在我就只剩下两罐了,前段时间送了很多,自己泡了喝的不少。”
沈从文看着桌上堆满的各式各样的稿子,以及这看着整洁的屋子一点都不吝啬自己的夸赞。
“你是在写那本关于《南明史》的稿子吗,你的创作能力真强,《西安的荔枝》《南明史》这两本总字数都得十五万了。”
“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子有活力,燕京文艺最近不是你要推你做80年的历史引头羊吗?你得抓住这个机会。”
尽管这个概念出了《燕京文艺》对于历史性降低了要求,对于这方面也多了一些资源的倾斜,但是那次稿子的征收还是上不来。
毕竟《燕京文艺》要面对的不仅有专门收历史的杂志社同时还要面对《人民文学》和《收获》这两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不过依靠小部分的稿子仍然造成了不少的碰撞,连带着一整个《燕京文艺》的收入都上升了一点,这一些消息内行人都知道。
明眼人都能猜到接下来对于顾清那两本小说的文评还有改编不会少,再加上影厂的电影,能够从伤痕文学的市场中掉下来一块肉不是问题。
顾清犹豫了一小会儿还是继续开口道:“我自然会做好这个历史领头羊的位置,不过沈从文同志这其实是我的第四本小说了…”
“什么?你的意思是说你将近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写了第四本小说,第三本小说叫什么名字?发在哪个杂志社。”
“那本书叫《显微镜里的大明》,发表在《延河》这一次是算是联合创作吧。”
“主要围绕的是我的家乡松州县展开的,我写的很草率,路遥同志帮我改动了不少。”
沈从文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这对于他这种一周仅仅只能写三千字的人不敢想,他原本以为巴金的一天七千的更新字数已经算猛了。
没想到还有更厉害的,听着感觉一天的更新字数最起码不会少过一万,都不需要《燕京文艺》替他找桌子了,他自己就是柱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