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绪到任后的第一天被广宁的现状所深深震撼,广宁县一千六百五十户,八千六百口,经过几天的招纳乡人,只剩下不足百分之一,这样的一个县,人口已经快比不上一个村,程绪看着最新收集好户籍哀叹道;哀吾民生之多艰!
大人,刘镇欠身说道,附近几十里我已经率军都去细细查探了,都没有人了,大多数被掳掠或者杀害,鲜卑人这次突袭是有计划,有预谋的,让广宁成为白地,不少户是被一起迁走或者杀害,整个广宁县,已经成了空县了。
程绪默然,北地环境恶劣,而且,广宁县这个地方又多山地,香炉山、火石窑山、太平山、东山、大马群山互相交错横亘在广宁县境内,无论是出塞,还是去往上谷治所沮阳,都是在山间小路徘徊行走,但是此地又是蓟州出塞的必经之地,北上就是弹汗山,南下可以去并州雁门,往东可以直插幽州腹心。
本身就已经生存环境复杂艰难,如今没有了根本——百姓!这个县令又有什么用呢。
刘镇又道:大人,今广宁县中无百姓给养,大军在此驻扎,短日还能凭借存粮维持,如果等一两年,则我们必然困守在此处啊,在下以为当今之际,应该先想办法充实户口,从长城沿线到沮阳附近都应加派游骑巡查,避免鲜卑人再次突袭,等县中人口充实,才能够供养驻军啊。
何尝不是,程绪心中暗想,程绪在幽州刺史府刘虞手下任职从事多年,对于治国理政还是稍微有些能耐,他诧异于一个行伍出身的青年居然有如此见识,心中自然不免对他多了一些喜爱,又听阎柔说,此人曾经与兄弟三人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援助汉军,如此文武全才的青年将来如果有贵人提拔,自然前途大有可为,只是听说,他不过是冀州赵国邯郸的寒门子弟,虽听说是宗室之后,只是这大汉地面上姓刘的宗室之后没有十万也有八万,那幽州刺史刘虞刘大人也是宗室之后,可是却是镇守一方的刺史,封疆大吏,这刘镇倒是没有听说过。
你有什么好办法,程绪脑海中没有思绪,随口向刘镇问道?
刘镇将后世明代的卫所制度在脑海中稍微整理了一下,从容道;
我以为,此次鲜卑常年寇抄边镇,而我边民深受其害,何也,都因为边郡武备不整,百姓都散居城外,而重点守卫的城池又没有轻重之分。鲜卑入寇,无法抵抗,来去如风,我们还没有调动军队,敌人已经逃回大漠了,这些都是引起鲜卑多次入寇的原因。
此时,阎柔刚刚巡营回来,此时看刘镇说的正酣,轻声坐在一旁,刘镇连忙行礼,阎柔一把接住他,你继续说下去,阎柔说道。
我们应当将广宁县附近所有的百姓都聚集在一城,或者一堡,然后将所有百姓都编为军户,每户出一丁为兵,其家小平常在卫所内,分给田地为民,如果是鲜卑小股部队来袭,我们以单独卫所军力就可以抵抗,如果是大股部队来袭,借用烽火台传递消息,据守待援,一时片刻,敌军也无法攻克,而所有百姓都在卫所之内,自然也可以避免遭到杀戮,兵丁战时为战,闲时为民,屯田养兵!
阎柔、程绪二人,一人久经沙场,一人深谙民生之难,二人听完刘镇的话,都在深思刘镇所说的是否可行,对于军队来说,如果有了这个制度,其军粮可以自给自足,何尝不是一种好的办法,程绪心中暗思,如能以寨堡护卫百姓,使平常散乱四处的百姓都能成为战争中参与者,不但可以阻击敌人,最重要的是能够保全百姓。
可是,你说的办法或许可行,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你所说的军粮问题,而是人的问题,现在整个广宁除了阎将军的一千三百边军以外,整个县的人口还不到一百人,你说的屯田制度,我们应当如何施行。
大人,刘镇说道,在下刚才说的卫所屯田制度,正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驻扎在此处的一千三百士兵,我已经大多走访询问,他们都是幽州士兵,他们的家都在广阳郡、渔阳、代郡、右北平郡,甚至辽东郡等地,如果我们推行卫所制度,将这一千三百名士兵的父母老幼,全部迁徙于此,而且,在上谷之战牺牲的七百名士兵的家人我们也可以去请求迁徙他们到此处来,再加以重重的抚恤,我们在广宁县城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城墙,又去此处三十里外野狐岭立下一座关隘,派遣军士守护,其余各地都是山岭重叠之地,鲜卑人也不可能从其他地方来,这样,锁住了此处咽喉,也就断了鲜卑从广宁入寇上谷郡,甚至幽州的路!人口逐渐聚集以后,把广宁县城周边田地全部收纳为卫所之田,分发给军户们,这样,短则一年,长则三年,我们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可以增加人口,也能够完成广宁作为边关重镇防守鲜卑入侵的重任。
刘镇说罢,阎柔、程绪二人都被刘镇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所震撼到,是啊,他刚才说的事情仅仅凭着阎柔、程绪二人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没有幽州刺史刘虞大人的许可在古代迁徙百姓那可是了不得的杀头之罪,但是,如果有刺史大人的许可,并通晓下令各郡配合,让他们的家属都迁徙到此处,就真的可以完美解决目前遇到的困难,没有百姓,没有人,他这个广宁县令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如果能够得到刘虞的支持,把卫所制度推行起来,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赴汤蹈火,程绪也是愿意的。
但是,你又如何能够确保,这些士兵的家人都会愿意迁徙到广宁来呢?阎柔问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