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前后十年间,龙阳县的优秀老师流失不少,这些优秀老师大多应聘到广东、江浙、上海一带,工资待遇一般都不低于年薪十万元。
从每年工资一万元都不能按时领取,一下子年薪十万元及时到手,待遇悬殊太大。
那十年间,谯州地区因此流失了大批优秀教师。据说,谯州地区获得合安省首届教坛新星称号的十名教师,几年内,先后跑了八名。担心剩下两名也会跑掉,当地教育局咬咬牙,狠狠心,破格提拔他俩当了重点中学的校长,才算挽留住些许颜面。
办教育不同于办企业,一个产品淘汰了,换一个产品,企业照样运转。教育一旦落后,没有十年八年时间的努力,是不可能再兴起的。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即在于此。
优秀在编老师留不住,优秀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回来。没有优秀大学毕业生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教师,没有优秀的教师就很难教育出优秀的学生,没有优秀的学生就很难获得骄傲的高考成绩。
如此反复,形成了恶性循环,造成极难扭转的不良局面。
后来多年,在谯州地区,很难寻找出一个原作实式的校长及其带领的一帮优秀教师团队。
必须承认,在落后的农村教育体系中,尤其需要原作实式的校长及其带领的教师队伍团队,他们真正做到了“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对孩子,对学校,对教育事业,他们沉浸于最偏远最基层的学校,默默耕耘,不计较名利得失。
没有人为他们书写历史,为他们唱赞歌,但他们才是中国农村教育的真正脊梁,他们本应受到人们最顶礼的膜拜,令人惋惜与不解的是,没有。
因为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许多老师就另谋赚钱养家的门路,现实所迫,不得不如此。
非双职工的老师家庭中,就出现了卖小吃的、开小卖部的、卖种子农药的、养鸡的、养鱼的、开饭店的,等等,以此来补贴家用。
双职工的老师家庭,大多数就开办补习班,有的在自己家中开办,有的租赁房屋开办,有的自己补习,有的几个人合伙补习。
无论何种形式,大家都是为了生活。按照教育局相关文件规定,教师是不准如此做的,只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埋头三尺讲台。
可面对工资发不出的现状,也就没有哪个领导或部门愿意出头理睬这种正常的乱象了。
在其他行业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教师工资多年不能及时发放,造成当地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农村公办学校开班上课举步维艰。
公办学校师资力量不够,农村出门打工者越来越多,留守孩子的教育就成了大问题,按照相关政策,可以用开办民办学校的办法来补齐教育之短板。
于是,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白膏河地区的民办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噌噌噌”地冒了出来,有普通学校,也有许多武校,还有文武兼备的学校,等等,不一而足,参差不齐。
短短几年时间内,整个龙阳县区域,各类民办私立学校不下于二十多家。
开办民办学校,政策规定,名义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属于公益事业,实际上投资者赚的盆满钵满,不然还有何人愿意投入巨额资金办学呢。
于是,便有懂内幕、知行情者投身到民办教育行业中来。
当然,确实有个别民办私立学校管理严格,教育规范,后来多年,成为龙阳县教育界的一块招牌,一个名片。
办教育,必须是懂教育者办,在社会面才有信服力,才能招到学生。至于学校内部师资情况如何,似乎没有多少人在意。
于是,一段时间以来,县城几所重点中学有名望的退休校长、副校长、主任、老师等成为香饽饽,投资人都以这些人的名义开办学校,招生揽财。
实际情况是这些有名望的退休校长、副校长、主任、老师等只是站台,领取相应报酬,不会再上讲台讲课了。
民办私立学校的师资主要来自两块,一部分以未进入体制内的大中专毕业生为主力军,另外一部分聘请在职的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充实进来。
有了这些民办私立学校存在,为生计故,许多公办学校在编老师便偷偷溜出来兼职赚钱了,一节课十几块二十几块不等,一个月也能有大几百元收入,贴补家用。
少部分老师更是头脑灵活,胆大心细,暗地里投资参股,与社会上的人一起开办学校。
还有极少数大胆的公办老师,停薪留职,自己开办私立学校,公然当起了老板。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