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像是墙上藤蔓,不断蔓延开来,顾忆代也没想到他以为他是考官,给了项元布两个选择,结果反而被项元布上了一课。
高适原诗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已是极其的洒脱,极其豪迈,可项元布这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留取丹心照汗青”,又上了一个台阶,顾忆代已经是声名满天下了,他知道青史留名,意味着什么,他愿意毕生为此努力。
历史,是中国人的信仰,比起现在活人的目光,中国人更在乎未来活人的目光。
忽然喝彩声一片,“妙,这一句接下去,忽然有一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洒脱,大无畏。”
“这一句可与日月同辉,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赞叹连连,顾忆代端着酒杯,走到众人眼前,他对项元布道,“往前都是顾某误会了,就凭这一句,千户就当得起一个侠字。”说着,就发挥了优良传统,自罚三杯。
吴王笑道,“好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心里想着以后要干的丰功伟绩,一时就感觉人在天上飞行,俯瞰人间大地。
吴王把酒一喝,“今日,便以秋为题,作几篇名垂青史的锦绣文章来。”
吴王者一说,那些书生还不铆足了劲,做起文章来,其实,不少人都做了准备,做了几篇应酬的诗文,此时也可以拿来凑数的,但也都暂时舍弃了,耳目并用,搜肠刮肚,发誓要做些文章来。
项元布作壁上观,饮酒自乐,他会的古诗,古文不少,但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抄一篇少一篇。
做一个高效的文抄公,这一句就能够名震京师了,所以,书生们,这个文章,我项元布就不和你们争了。
徐家的主导者——吴王,正为着第一次调和文武,而沾沾自喜,真正的主导者——项元布,无喜无悲,身子虽在吴王府,内心却在想鸳鸯,也不知鸳鸯成了没有。
鸳鸯要是成了,他就成了。
这三万两就是一个阳谋,这钱实在太多了,不是说王熙凤未来就一定还不起,而是这个消息要是漏出来,贾琏会怎么想?
到时,如果王熙凤自暴自弃,那项元布就笑纳了,如果王熙凤要项元布解释一下她的清白,不好意思,这个清白不好证明。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贾琏为了钱,甘当乌龟,那就另当别论了。
如果王熙凤收了钱,那王熙凤就在他的掌握中。
天上的白云,从笔杆变成了砚台,宴会上的好些新科举人,也放弃了大胆的青史留名,改成了保守的应酬交差。
交差一念起,刹那天地宽。
顾忆代、向天笑、刘醉伶到时还在为着青史努力的,不一时,吴王就看到了一篇文章,“步裴回而徙倚,放吾目乎高明。极天宇之空旷,阅岁律之峥嵘。于时红日乍晴,景气肃清。秋风萧条,万籁俱鸣。菊鲜鲜而散花,雁杳杳而遗声。下木叶于庭皋,动砧杵于京城.....”
吴王一致通过,顾忆代写的这篇文章拔得头筹,吴王喝了一杯,顾忆代高兴,连喝好几杯,醉了,此时,恰好许长史进府,吴王把顾忆代的文章给许长史看了,许长史连连夸赞,“这文章到是比他此前的文章都要好了。”,吴王笑道,“这都是多亏这项大侠。”
许长史问是如何,吴王把“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节说了,许长史对项元布刮目相看。
吴王让太监搀着顾忆代去歇息,让许长史留在花园招待那些文人。
他和项元布还有些话说。
吴王在前头走,项元布在后头跟,吴王忽而问道,“施民,这苏姑娘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