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机会进到犹太会堂,可以看到会堂里面有个大柜子,这个大柜子通常会用帘幕遮住。我这里有一个迷你的模型,如果他们允许你打开柜子的话,你会看到里面收藏了许多经卷,通常是用美丽的刺绣布料包住。这些小经卷就是摩西的律法,也就是圣经头五卷书,犹太称为“妥拉”,就是律法书。
我手上拿的这个是用希伯来文印出的经卷,字体很小,每卷经书都是以头几个字来命名。当他们从柜子里拿出经卷的时候,会拉开一小段,看看是哪一卷经书,比如《创世记》这卷书,我们称做“创世记”,但是他们称做“起初”;而《申命记》这卷书,他们称做“话语”。因为在希伯来原文中,这卷书第一句是:这些话语……,第一个名词是“话语”,所以犹太拉比把这卷书称为“话语”,但是我们称它作“申命记”。
当初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的时候,必须另外取一个书名,所以就用两个希腊字来取书名,其中的一个是deutero,这个字就是“第二”的意思;一个是nomos这个字,就是“律法”的意思。所以《圣经》第五卷书后来就叫做《申命记》,也就是“第二组律法。”
读这卷书的时候,首先会惊讶地发现,不只是《出埃及记》有十诫,这卷书也再度提到了十诫。《出埃及记》二十章和《申命记》五章,两次提到了十诫。所以这卷书才会取名为“第二组律法”。为什么要再一次提到十诫呢?而且不只十诫,全部613条摩西的律法都再度提到,这些律法在《出埃及记》和《申命记》都重复出现,会什么呢?答案可以在《民数记》中找到。
《申命记》是《出埃及记》之后40年才写的,出埃及之后40年,在那40年的期间,年长的一代全死了。当初离开埃及、走过红海,来西乃山扎营,第一次听到十诫的成年人全都死了,因为他们很快就违背律法,上帝说:“你们不能进应许之地,你们要在旷野漂流40年,直到全部的人都死亡。”所以年长的一代全死了。当初过红海、在西乃山扎营的新一代都还是小孩子,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根本就不记得上一代离开埃及的这段历史,所以现在,新的一代必须要重新听到这些律法,新的一代必须自己再一次跟上帝立约。
今天也是一样,我们的子女必须自己面对上帝,自己跟上帝立约。因为上帝没有孙儿女,应许不能继承,你必须要自己进入上帝的应许。你的父母、祖父母或祖先,也许已经进入上帝的约,但这不表示你已在上帝的约中,所以摩西必须重新宣布律法。
当年离开埃及的人,只有三个人还在,只有三个人活了下来,这三个人就是约书亚、迦勒还有摩西,现在约书亚80岁了,摩西已经是120岁。摩西知道这一代的以色列百姓当初没有亲自和上帝立约,没有亲口对上帝说愿意。当初在西乃山的仪式,就像婚礼一样,他们对上帝说:“我们愿意。”上帝要求他们,要按照祂的吩咐去做,那些百姓都说愿意,结果却没有做到,所以失去了进应许之地的机会。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危机,不只是时间变迁来到下一代,空间上也有变迁。现在他们在约旦河的东岸扎营,准备要进入应许之地了。这是第二个危机,因为他们已经在旷野独立生活了40年,现在却要面对已经被敌人占领的土地,所以这就成了一个危机。
最惨的是,摩西不能跟他们进去,摩西自己也失去了进应许之地的机会。他当时120 岁,知道自己只能够再活一个礼拜,这是上帝告诉他的,再过一个礼拜他就要死了。面对他带出埃及的新一代以色列人,他只剩下一个礼拜而已,他必须把全部的律法重新覆述一遍。而且这新的一代,将要亲眼看到水分开的神迹。这次不是红海,而是约旦河,彷佛上帝在说:“我要重头来过,让你们亲眼看见我大能的手,分开河水,带领你们进入应许之地。你们进去后,行事为人要遵照我的命令。”
各位,我画了一张简图,这是当时的地理状况,很抱歉,这张图十分简略,我来解释一下好了。小小的蓝绿色部分是约旦河,四周都是树木,那里叫做约旦丛林,旧约时代有狮子和熊住在那里,约旦河蜿蜒穿越这个小丛林,来到死海。这山谷是地球表面最深的裂口,一直延伸到非洲的大裂谷,但是起点在应许之地。这部分大约是在海平面下方一千英尺,如果你有飞行员执照的话,可以借一架飞机从上面飞过去,就可以在海平面下方飞行。
这里就是那个很深的裂口,两边都有山,一边是摩押山,这边是尼波山,摩西即将死在这座山上,他死前会坐在尼波山上的一块石头上,眺望山谷对面,位在山上的应许之地,但是他不能进去。以色列人就是扎营在这里,重新聆听律法,会幕在中央,他们就在河边。对面是他们必须要占领的第一座城耶利哥,也在山谷下方,往山上是艾城、示罗,还有伯特利。但是在犹大山地那边只有沙漠而已,因为是在山的背风处,一片空旷贫瘠,雨水全部都是降在山的另外一边,地中海那边。你可以看到这上面有一点绿意,但是从这里到耶利哥,只是一片贫瘠的沙漠,往耶路撒冷的山上有座干谷。
有一次我从耶路撒冷走下耶利哥的时候,经过那座干谷,感觉很诡异,很安静,没有人烟,山谷上方是橄榄山,耶路撒冷就在另一边。
再来要注意的是北方有两座山,北边那座是以巴路山,南边那座是基利心山,百姓必须聚集在那两座山上,重新跟上帝立约。摩西吩咐他们,进入应许之地之后要到这两座山上,分成两群,各站在一座山上,对着彼此高声喊出这盟约里的祝福和咒诅。这样做有重大的含意,因为上帝先带他们过红海,然后才在西乃山和他们立约。祂先拯救他们,才吩咐他们如何行事为人,祂先救赎他们,给他们自由,然后才吩咐他们如何行事为人。这是整卷《圣经》的模式,上帝先向我们施恩,拯救我们,然后要我们以感恩的心,遵照祂的命令生活。所以接下来上帝要带领新一代的子民过约旦河,当时正是约旦河涨潮的季节,不可能涉水过河。但是在山谷上涨潮的河川曲流,造成了决堤的情形,因为河堤塌陷,堵住了河水几个小时,于是上帝就是利用这个方法。为了让他们过河,上帝必须在河的上方动工,让河堤塌陷,堵住河水几个小时,他们就趁机过了河。他们看见这个神迹之后,也必须来到他们的西乃山,重新宣告上帝的祝福和咒诅。
我们再次看见上帝先行动,然后才告诉我们该如何来回应祂的作为。所以40年后,这新的一代,有点像是重演当年的情景。这就是《申命记》的背景,就在约旦河这边的营地写成,并且朗读出来,当时摩西还活着,还跟他们在一起。
《申命记》中有几个重要的词句,出现了将近40次,有一句是:“上帝赐给你们的地。”以色列百姓不断不断地被提醒,这块地是上帝给的,是他们不配得到的,因为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如果你到伦敦的皇家证券大楼,会发现石头上刻着这句话:“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当我们争辩这一小块地属谁的时候,应该先说这是上帝的,祂定意要赐给谁,就赐给谁。
《使徒行传》十七章,保罗在雅典的亚略巴古说:“一个国家的疆界和年限,是由上帝预定的,上帝有绝对的主权,全地都是上帝的,祂定意要赐给谁,就赐给谁。”
“上帝赐给你们的地”这句话,在《申命记》中不断地出现,但是还有一句话出现的次数一样多,那就是“进去得那地为业”。这个功课很重要,你从上帝那里得到的一切,都是白白得来的礼物,但你必须去拿,否则就拿不到。
几年前,有一次我讲道的时候,在讲台上放了一条巧克力,我说哪个小朋友先上来拿,就可以给他。接下来所有的小朋友都没有在听我讲道,眼睛全都盯着那条巧克力,但是没有人拿出行动来,最后有个小男孩跑上来,抓了巧克力,还没有下去就急着撕掉包装纸,然后一面吃一面走下去,其他小朋友都恨得牙痒痒的。大家都好嫉妒他,好气他,可是他们本来也有机会的。
各位,救恩是上帝白白赐下的礼物,但你必须去拿,你要配合才行,上帝不会强迫你接受。祂说:“我要把这块递给你们,现在你们进去占有吧。”去占有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他们需要争战,他们需要打仗。
所以上帝把一切福分赐给我们,但是我们还是得去拿才行。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就是这样配合的,两者都很重要,这是上帝白白赐给你的,但你必须去拿才行,只要你去拿,就可以白白得到。我当时用那条巧克力就是要教导这个功课。
这块土地是要给他们持有的吗?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你仔细读《申命记》,会得到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叫无条件的所有权;第二个结论叫有条件的居住。这两种情况直到今天仍然适用于以色列,这两个结论仍然存在。无条件的所有权,上帝说:“我要把这块地永远赐给你们。”但这不表示你们能够永远住在那里,想住在那里是有条件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很重要。这块地无论如何都是你们的,你们可以永远拥有,但能不能在那里安居乐业,那就要看你们的生活态度了。
我们会看到《申命记》的信息非常简单,只要你们遵守我的律法,就能保有这块地;但是如果你们不遵行我的律法,即使这块地是你们的,你们也不能在这里安居乐业。了解这两者的差别吗?无条件的所有权和有条件的居住。虽然这块地永远属于他们,但有可能被别人占据,因为他们的生活态度不对。各位,这两者的差别很重要。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