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好了馒头,妇人小心翼翼地取出两个,分给兄妹俩,让他们到院子里去吃,这里柴烟味大。
接着转身回到灶头,把余下的馒头整齐叠码在一个竹篮里,盖上白布。
这是给化生寺长老的。
安排妥当之后,她从木厨里端出陶碗,碗里还有三个黑馍馍。拿起一个塞进嘴里,又把陶碗放回木厨。
当她边嚼着馍馍边转身时,厨房门口站着兄妹两人,正含笑看着自己。
“怎么了?”妇人一愣,连忙咽下嘴里的馍馍,问道。
“这是留给你的。”张天明伸出手,掌心是一块白面馒头。
“你们吃,娘吃饱了。”妇人拒绝。
“娘,你就尝尝吧。”
“娘不习惯吃馒头,太软没嚼头。”
“娘,你不吃的话,我心里就不好受,可能影响考核。”
妇人一愣,连忙接过白面馒头,直接塞进嘴里,却缓慢而有节奏地咀嚼着,终于万般留恋地吞下。
“行了吧?”妇人佯怒道,眼眸里却是幸福洋溢的笑意。
“嗯嗯。娘,放心好了,儿子很有把握!”张天明灿烂一笑。
妇人不由得大喜,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但还是叮嘱说:“儿子,你尽力就好,尽力就好,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张天明用力点点头。
他心里并没有把握,只是不愿意看到眼前这位劳苦憔悴的女人愁眉苦脸而已。
至于能不能通过考核,着急也没用,船到桥前自然直,总会有办法的。
张天明心里充满了乐观情绪,大概是因为穿越到新世界,一切都很新鲜,还没吃过苦头呢。
妇人把竹篮挎在手臂上,却被张天明抢过来,说“提着东西走路,也是一种锻炼”。
一家三人高高兴兴出门,朝佛光山出发。
化生寺建在佛光山之上,礁西村坐落于山脚下,一条溪水蜿蜒曲折地从山里流出,连接了山上的寺庙与山下的村子。
村口立了座贞烈牌坊,出了牌坊便是出了村子,牌坊成了村子的标志物。
所以礁西村又称牌坊村。
刚经过牌坊时,路上偶见牵着水牛的农夫,长褂卷起袖口,小腿处束紧,打赤双脚。
“小梅,去化生寺么?”农夫打招呼。
“阿水预支了些工钱,给天明报名。”妇人拉了拉张天明和张依依,“叫进伯。”
“进伯。”兄妹俩喊道。
“乖了。送去试试也好。种田没出息啊。阿水做工什么时候回来?”进伯放慢脚步,水牛也随之慢步。
“他可能要做到元宵才能回家。”
“除夕夜不回来么?”
“回不来。”
“哦哦,那成。天明,给咱们张家争口气。依依,这个给你。”
依依走前两步,从进伯手里接过一个指甲大小的纸包,打开一丝缝口,原来是块焦糖。
“谢谢伯伯!”依依大喜,甜甜地谢过伯父。
“我先走了。”
“进伯慢走。”
送走了进伯,他们继续赶路。
“天明,你不要有心理负担,尽力就好。不成功明年再来。”妇人语气平静,给人一种温和又蕴含力量之感。
“我会努力的。”张天明露齿一笑,摆出毫无压力的样子。
娘亲见天明充满信心,没有以前那种自卑感,心甚宽慰,情绪也渐渐轻松了,脸上终于浮起了笑容。
三人步履轻快,山路开始陡起来,两旁林木茂盛,时而传来猿声虎啸,更突显其原始与凶险。
张依依抓住娘亲的手更紧了。
“依依,这些动物平时聆听佛法妙音,是不伤人的,不怕哈。”张天明摸摸她的小脑袋,安慰道。
“哥哥,真的吗?娘,哥哥说的话是真的吗?”张依依扬起小脑袋,问娘亲。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