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舞台上,班主任无疑是极为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工作热情与投入程度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成效以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然而,当前一种现象却悄然浮现:部分班主任在晚到校工作中缺乏积极性,这一现象犹如平静湖面上泛起的涟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反思。
班主任晚到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傍晚时分,校园逐渐被夕阳的余晖笼罩,学生们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课程,但仍处于校园环境之中。教室里,一些学生正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当天作业中的难题,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却又略显嘈杂;走廊上,可能有两个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儿起了争执,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还有个别内向的学生,独自坐在角落,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迷茫,可能是在为白天考试的失利而黯然神伤。此时,班主任若能及时出现在校园里,就能够迅速介入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高效地解决作业困惑;可以第一时间平息学生在走廊上的争吵,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还能敏锐地捕捉到角落里学生的情绪变化,给予其温暖的关怀与鼓励,为那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在心理上存在困扰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与疏导,给予他们支持与鼓励;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轻松有益的课外活动或者小型班会,增进班级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可以说,晚到校期间是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强化班级管理的黄金时段。
但为何会出现积极性不足的情况呢?从工作时间和精力的维度来看,班主任的工作本就繁杂琐碎,从清晨的班级早读监督,到日间课程的协调安排、学生纪律的维护管理,再到各种教学任务与行政事务的处理,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体力与脑力。而晚到校则意味着工作时间的进一步延长,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身心俱疲成为了一种常态。当身体的劳累和精神的困倦累积到一定程度,对晚到校工作自然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难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积极投入其中。
从工作回报与激励机制方面剖析,班主任在晚到校工作中所付出的额外心血与努力,往往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物质回报或者精神激励。在物质层面,并没有专门针对晚到校工作的额外津贴或者补贴,这使得班主任在权衡付出与所得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而在精神层面,虽然偶尔会有一些口头表扬,但缺乏系统的、具有影响力的荣誉表彰体系来肯定班主任在晚到校工作中的特殊贡献。长此以往,班主任很难在晚到校工作中持续获得成就感与价值感,积极性也就难以维系。
再者,从家校合作与支持的角度而言,部分家长对班主任晚到校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度不够。他们认为学生放学后的管理责任主要在学校,对班主任在这段时间所付出的努力视而不见,甚至在出现一些小问题时还会将责任归咎于班主任。这种来自家长方面的误解与不支持,无疑给班主任的晚到校工作增添了无形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重新点燃班主任晚到校工作的积极性之火,学校层面应当积极作为。首先,要合理优化班主任的工作安排,尝试采用轮班制或者团队协作的方式来分担晚到校工作的压力,避免让个别班主任长期承担过重的工作负荷。其次,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的晚到校工作补贴项目,从物质上给予班主任切实的补偿;同时,设立诸如“晚到校工作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从精神上激励班主任积极投入到晚到校工作中。此外,学校还应当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通过举办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班主任晚到校工作的重要性与意义,提高家长的理解度与配合度,为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
班主任晚到校工作积极性的缺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我们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班主任在晚到校工作中重新找回热情与动力,更好地履行他们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使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坚实的力量。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