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sk.3qxsw.com

公元684年,大唐帝国的天空下,风云变幻,历史的车轮悄然转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拐点。这一年,是“文明”与“光宅”交替的序章,是权力与智谋交织的华章,更是星辰与人间命运交织的奇谭。

春日的长安城,本该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时,然而紫禁城内,却是一片肃杀之气。唐中宗李显,这位初登大宝的天子,尚未来得及施展抱负,便因触怒了母后武则天,被一道冰冷的圣旨剥夺了皇位,如同秋风中的落叶,凄凉而无奈。

中宗被废的消息如同惊雷,震动了整个朝廷,也悄然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在一片惊愕与不安中,李旦,这位性格温和、素有贤名的皇子,被匆匆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元“文明”,寓意着新的开始,期望国家能在他的治理下重归文明之治。

“文明”年间,李旦虽名为天子,实则不过是武则天手中的一枚棋子。他深知自己不过是个过渡,真正的权力,依然牢牢掌握在母后那双铁腕之中。然而,他并未放弃,暗中培养亲信,试图寻找机会重振皇权,让大唐再现贞观之治的辉煌。

这段时间里,洛阳城内外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暗流涌动。文人墨客们以“文明”为题,赋诗作文,歌颂新政,实则多是歌功颂德之词,难掩时局之动荡。而民间,百姓们则对这位新君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带来和平与安宁,却不知真正的风雨即将来临。

就在“文明”年号使用的第八个月,夜空中出现了一颗耀眼的彗星,它拖着长长的尾巴,划破天际,引得万民瞩目,议论纷纷。古人视彗星为不祥之兆,认为它是上天对人间不公的警示。这突如其来的天象,无疑给本就紧张的政治局势添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武则天,这位权倾朝野的女皇,面对天象示警,非但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心生豪情。她认为此乃天命所归,是时候彻底摆脱傀儡皇帝的束缚,亲自执掌天下。于是,一道旨意自武后手中发出,宣布改元“光宅”,寓意着她的统治将如阳光般普照大地,宅心仁厚,光照万民。随着“光宅”年号的启用,武则天正式临朝称制,成为大唐实际的统治者。她以铁腕手段清理异己,任用贤能,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大唐国力日盛,疆域拓展。然而,在这辉煌的背后,是无数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是母子亲情的割裂,是权力欲望的膨胀。而李旦,这位曾经的皇帝,如今却只能退居幕后,默默承受着失去皇权的苦涩。他望着那片曾经属于自己的天空,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或许再也无法回到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但他也明白,只要心中还有那份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文明”与“光宅”的交替,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变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权力与智慧、亲情与背叛、希望与绝望交织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秋风轻拂过东都洛阳的古城墙,带来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这一年,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陈子昂与王绍宗,因命运的巧妙安排,几乎同时踏上了这片繁华而又暗流涌动的土地,他们的命运,悄然间与一位隐于东宫、却名震书坛的奇人——孙过庭,交织在一起。

孙过庭,河南省陈留(今开封市)人,曾官至率府录事参军。率府为太子署官,具体职责包括监印、发付、勾稽等事务,属于从八品上或正九品上的官职。

孙过庭虽胸怀大志,但仕途并不顺畅。他在四十岁时才获得此官职,然而因操守高洁,却遭人谗议,最终丢了官职。

孙过庭擅长楷、行、草三种书体,尤以草书著称。他的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

孙过庭的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等,均为草书墨迹。其中,《书谱》不仅是他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古典书法的经典专著和学者必习的草书范本。

孙过庭自幼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

他操守高洁,虽遭人谗议丢了官职,但辞官归家后仍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孙过庭的书法成就和理论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九月未央,洛阳城内的枫叶如火如荼,映照着两位青年踌躇满志的脸庞。陈子昂,一袭青衫,眉宇间透露着不凡的气度,他手持诗文,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而王绍宗,则以一手精妙绝伦的书法闻名乡里,此行洛阳,正是为了向武后展示他的才华,以求一展抱负。

两人在不同的路径上,却同样接到了武后的召见令,仿佛是天意使然,让他们在这古都的秋色中相遇。茶楼一隅,两人因缘际会,相谈甚欢,从诗词歌赋到治国安邦,见解独到,彼此引为知己。

言谈间,陈子昂提及自己曾耳闻在东都有一位书法大家,名曰孙过庭,其《书谱》论书之精要,令他叹为观止。王绍宗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原来,他亦在东宫任职时,有幸与这位孙先生有过数面之缘,更知其《书谱》乃书法理论之瑰宝,二人不禁相视一笑,感叹缘分之妙。

某个风轻月明的夜晚,陈子昂与王绍宗按捺不住对孙过庭的仰慕之情,决定一同前往东宫附近的一间简陋书斋,那里是孙过庭偶尔隐居创作之处。月光下,书斋内烛光摇曳,孙过庭正挥毫泼墨,笔走龙蛇,见二人来访,微微一笑,邀其共赏新作。

三人围炉夜话,从书法的起源、演变,到个人的创作心得,再到对时局的见解,无不畅所欲言。孙过庭的才情与智慧,让陈子昂与王绍宗更加敬佩不已。特别是他对于书法与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二人心中的迷茫。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政治的波谲云诡,陈子昂与王绍宗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陈子昂因直言敢谏,屡遭排挤;王绍宗虽书法卓绝,却也难逃朝堂纷争的波及。每当夜深人静,二人便以书信往来,或相约于书斋,以书法为伴,倾诉心声,孙过庭的《书谱》更是成了他们心灵的慰藉。

岁月流转,历史的尘埃掩盖了许多往事,但陈子昂、王绍宗与孙过庭之间的情谊,却如同他们留下的墨迹一般,历久弥新。他们的故事,在后世传为佳话,不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成就,更因为那份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友情,以及对于书法艺术的共同追求与热爱。

在洛阳的古城墙上,秋风依旧轻拂,仿佛还能听见那三人深夜论道的低语,看见那墨香四溢的书斋,以及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初唐时节,江都古城(今江苏省扬州市)依偎着悠悠长江水,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王绍宗,一位气宇轩昂、才情横溢的士子,便是在这片沃土上孕育了他的风华与傲骨。他居于古城一隅,日夜苦读,笔耕不辍,只待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扬名立万。

时光荏苒,转眼间,大唐的天空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笼罩——徐敬业于扬州起兵反叛,剑指京师,一时之间,天下震动。王绍宗虽身处偏远,却心系朝廷,他深知此等叛乱若不速平,国家将无宁日。于是,他默默祈愿,期盼朝廷能早日平息叛乱,恢复四海升平。

文明元年(684)之冬,随着徐敬业叛乱的最终平息,大唐的天空再次放晴。而王绍宗,也因其高洁的气节和不凡的才华,被武则天女皇慧眼识珠,一纸诏书,召他前往东都洛阳,委以重任,擢升为太子文学,侍奉于皇太子身侧。这不仅是对他学识的认可,更是对他忠诚与气节的最高褒奖。

初入洛阳,王绍宗便被这座古都的繁华与深邃所吸引。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才华横溢、性格率真的孙过庭,时任率府录事,亦是东宫的一员干将。两人虽来自不同地域,却因共同的理念与追求,迅速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日里,东宫花园中百花争艳,王绍宗与孙过庭常于此地漫步,或谈诗论道,或挥毫泼墨,相互切磋,彼此激励。王绍宗的书法,遒劲有力,自成一家;孙过庭则以其卓越的草书技艺,名动京城。二人常以笔墨会友,留下一幅幅传世佳作,成为东宫佳话。

更难得的是,在朝堂的风云变幻中,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彼此的信任与支持。每当朝中有重大决策,或是遭遇小人构陷,王绍宗与孙过庭总能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他们的友情,如同东宫中的那株老梅,历经寒冬而不凋,愈发坚韧。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皇权的更迭与朝局的动荡,东宫也未能幸免于难。在一次宫廷政变中,王绍宗与孙过庭不幸卷入其中,面临生死考验。在这关键时刻,他们更是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相互掩护,共渡难关。最终,凭借着过人的才智与深厚的友情,他们不仅保全了自身,更在朝堂上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在那悠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书道昌盛,墨香四溢,文人墨客以笔为剑,以纸为疆,竞相挥洒胸中丘壑。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上,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四位大师如星辰般璀璨,他们的书法,被后世誉为“四贤”,其墨宝不仅承载着时代的风华,更跨越千年,依旧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在洛阳城的一隅,春雨绵绵,细雨如织,轻拂过古老的青石板路,也悄悄润湿了孙过庭手中的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与南朝·宋虞龢《论书表》。他站在一家古朴的书肆前,目光穿过雨幕,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历史上的书法巨匠对话。

“孙兄,又在研读古籍了?”一个温润如玉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是好友陈子昂,手持一柄油纸伞,缓缓步入雨中。

“子昂兄,你可知这‘四贤’之中,竟有评者言二王不及钟张?”孙过庭轻轻合上书卷,眼神中满是疑惑与不解。

陈子昂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确有此言。世人皆道钟繇之书,古质而朴茂,有金石之气;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则开创了妍美流畅的新风,各有千秋。然古之评者,或受限于时代审美,或出于个人偏爱,故有‘今不逮古’之论。”

两人并肩而行,步入一家茶肆,找了一处临窗的雅座坐下。窗外,雨势渐小,春意更浓;窗内,茶香袅袅,二人谈兴正浓。

“子昂兄,你曾言‘元常既没,墨妙不传’,此言何意?”孙过庭抿了一口茶,继续追问。

陈子昂放下茶杯,目光变得深远:“我言钟繇之后,书道虽繁花似锦,却难再寻那份古朴厚重的韵味。非是轻视后世书家,实则是感慨于钟繇书法中那份超越时代的纯粹与力量。但世事无常,书道亦在不断发展变化,二王所创之妍美书风,不也正是对前人的一种超越吗?”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步入茶肆,听闻二人对话,不禁驻足倾听。他乃是当朝有名的书法评论家段先生,对书法之道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