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说话了?你汉王爷不是骁勇善战吗?打不打,给句准话。”
朱棣一把扔掉手中硬弓,坐回到龙椅上翘起二郎腿。
“爹,您心里是有数的,建文既然已经复位,那这场仗,就一定要打。”
朱高煦还愣在原地,一直没有表态的太子朱高炽却先开了口。
对于朱高炽来说,这是个绝佳的机会,现在军中武将,大部分都是汉王党,凑些战船让这帮人上去冲一波,打个全军覆没出来,汉王党也就再无翻身之日了。
哪怕是朱棣叫停,也会让汉王党大失威望。
毕竟这帮人能在朝堂上混到今天就是靠着军功,大敌当前他们不上,朝廷养他们干什么?
汉王党倒是没有太过意外,毕竟如果是他们,他们也会这么做。
听到朱高炽的话,朱棣的脸色愈发阴郁,都这个时候了,自己这三个儿子,还想着夺嫡吗?
“我去!爹,我带老营的弟兄们给朝廷探探虚实,让郑和把我送过去就成!”
兵谏未遂的朱高煦,知道自己不去不行,干脆请命起来。
当年靖难,白沟河一战,朱高煦曾经为丘福挡过箭,两人是过命的交情,见朱高煦想自己担了这事,丘福将心一横,亦请命道:“陛下,臣愿随汉王同去!”
两人已然心灰意冷,朱高炽接下来的话却是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爹,儿臣只说这一仗一定要打,但没说现在就要打这一仗啊。”
朱棣、丘福跟朱高煦都愣了下。
“怎么说?”朱棣疑惑开口。
“源道义迎立建文,一不传檄,二不聚兵,是为了什么?他是想以我朱家小义乱华夷之大义!”
朱棣哑然,蓦然反应过来,意识到了足利义满就是在故意引大明东征。
靖难之役中,朱棣靠着朵颜三卫进了金陵城,因此永乐朝廷的华夷之别本就不强。
一旦贸然东征,这就是叔叔打侄子,跟华、夷没有关系,天下人仍旧还是会认为这是朱家的家事,认为源道义无外乎就是另一个‘朵颜三卫’。
朱棣是怎么打到金陵的,他自己可再清楚不过了,所过州县无不做壁上观,既不支持燕军,也不支持南军,所以朱棣才能完全不考虑后勤,千里奔袭直抵金陵。
可朵颜三卫完全听命于朱棣,朱允炆跟源道义谁听命于谁,现在还两说着呢。
若是朱允炆再如法炮制,让源道义进了金陵城,他们叔侄二人将来在后世史书上怕是能跟徽钦二帝一较高下了。
源道义远在海外,却能精准的抓住朱棣这个短板。
“天下英雄,真如过江之鲫啊。”
朱棣由衷的感慨了一句。
他是幸运的,终其一生都没有碰上什么像样的对手,所谓宿敌,也不过就是黄子澄、朱允炆、李景隆这些亘古难觅的龙凤。
此时此刻,朱棣不仅不紧张,反倒有那么一丝莫名的兴奋。
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窦建德、王世德、颉利,就不会有后来的李世民,没有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就不会有后来的朱元璋。
他想向后人,向九泉之下的老爹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就是打败一个真正的枭雄。
曾经朱棣一度以为这辈子没戏了。
突然凭空冒出来的源道义给了朱棣希望。
“说说你的计划是什么。”
朱高炽的目光陡然凌利,咬牙道:“他们不发檄文,咱们替他发!”
“倭酋道义,挟持建文,窥伺神器,以致社稷复有倾覆之患!”
朱棣闻言眼前一亮,饶有趣味道:“你的意思是……再靖国难?”
“是再谕中原,立纲陈纪于海外,救济斯民于万方,振我汉官威仪!”
吴元年,朱元璋于金陵,命大儒宋濂起草《谕中原檄》,兴兵二十五万北伐中原。
那一次宋濂说的是,复汉官威仪,这一次朱高炽说的是,振汉官威仪。
说完这些,朱高炽下意识的看向汉王朱高煦,而朱高煦也刚巧在看他,四目相对,兄弟二人相视一笑。
诚然,朱高煦一直觉得自己这个大哥狡诈伪善,但不管怎么说,今天大哥还是实打实的救了他一命。
而此时奉天门下却响起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万万不可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