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最后一幅图的北极冰川区,眼看没人能解释,大家都在回顾自己的知识。
这时人类学家邓教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如果我没猜错,这些人应该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祖先。现如今他们主要分布在北极圈附近的格陵兰岛上。关于他们的另一种叫法‘爱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这是他们的敌人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的称呼。而他们自称‘因纽特’,意思是‘真正的人’。”
“按照这幅壁画的描述,以及因纽特人的黄种人特征,他们和我们或许来自同一个祖先。”邓教授有些欣喜地说。
“考古界也有相关的证据。我记得有一次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杨楠教授交流,他在反山良渚文化考古中验证了美国考古学家亨利·柯斯林关于因纽特人受中国殷商文化影响的推测,并进一步发现因纽特人使用的器皿上的饕餮纹路延续了远古良渚文明的传统。”邓教授继续说道。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年至4000年前后,分布于环钱塘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良渚文明早于中原地区的陶寺文明,属于区域性文明。因纽特人的狩猎习俗与良渚文明的水猎习惯存在相似之处。
很久以前,亚洲的一支人类群体曾试图跨过白令海峡,迁徙至美洲腹地。然而,他们遭到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围追堵截和残忍杀戮,边战边退,最后在北极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奇迹。尽管他们来自亚洲,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极地环境中,与亚洲黄种人已经有所不同。他们的身材矮小粗壮,眼睛细长,鼻子宽大,脸型较宽,皮下脂肪厚实。粗矮的身材可以更好地抵御寒冷,细小的眼睛能防止极地冰雪反射强光对眼睛的刺激,从而避免雪盲症。
因纽特人的居住地十分分散,通常在海岸附近迁徙,主要以猎捕海鱼、海象、海豹、鲸鱼和海雀为生。夏季进行采摘活动并储存食物,冬季则依靠海豹和加拿大驯鹿的皮毛制衣以抵御严寒。他们的交通工具包括狗拉雪橇和用海豹皮制成的小艇。在这里,极地环境下光明与黑暗的长久循环交替。为了种族的延续,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并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在对最后一幅图的猜想结束后,时间已经接近凌晨3点。考虑到与会教授多数年事已高,玲姨被请来临时担任会议的生活助理。她站起来,一边走向大屏幕,一边说道:“今天的会议就讨论到这里,我们请李剑平总师做一下总结。后续工作待有新的进展时,我们再继续讨论。”
剑平打开电脑,将文件投影到大屏上,文件上记录了本次会议的几个重点纪要。
溯源组织第三次会议备忘录:
1.细胞核内相分离机制与基因选择性突变研究;环境适应性性状解释;瞬态相变的生理或非生理因素。除对“液滴”的瞬态弱相互作用研究外,固态凝聚体的强相互作用研究也同步进行。
2.椭球状闪电的能量与分子作用效应研究。目前球状闪电本身的光、电、磁特性等已有合适的模型,工作由大气物理所的崔教授与韩教授协作完成。
3.考古学上对伏羲女娲交媾仪式的深入考证,以及因纽特人身上的基因采样工作需同步展开。
4.本次讨论结果将向上级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汇报。我们“溯源组织”需要更多的BTC(比特币)资金,以加快实验基地建设。
等会议结束后,李剑平从保密柜中拿出手机,开机后看见璩峰的留言:“收到请尽快回电。”这时,玲姨走上来,拍了拍剑平的肩膀,亲切地说:“平儿,什么时候有空,带着璩峰来我家吧,好久没见了。”
“没问题,我去找璩峰,去之前告诉您。”剑平爽快地答应,但心里很清楚,自己和璩峰的关系已经不如从前。次日,天刚亮,剑平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璩峰。璩峰急切地问:“你在哪儿?明华呢?”
“我在京城。明华和子木一样,失踪了。具体等我到单位再说。”剑平说完就挂断了电话,避免成为璩峰的发泄对象。他担心璩峰再打来,但出乎意料的是,璩峰没有。他在电话那头显然愣住了,剑平的回答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爱人子木。当他反应过来时,刚要骂出口,听到的却是挂断电话后的忙音。
璩峰再也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来到单位,直奔剑平的办公室,准备追问个清楚。他期待得到一个无可争辩的解释。
屋内气氛紧张,两人激烈争吵着。璩峰几乎失去了理智,他无法接受连失两人的事实,一次是爱人,一次是最交心的朋友。
“你听我解释。”剑平提高了嗓门,试图控制场面,“我们找了两个当地人带路去了蒙峪沟,来到一处山洞。明华捡到一个土盆,上面有一些符号,他叫我过去看。我当时正在拍摄壁画没立刻过去,结果等我忙完回头,明华已经不见了。我和父亲把洞里翻了个遍也找不到他,最后洞内的毒气渗透进了我们的口罩,我们不得不撤退。出洞后才发现,带路的两个人也消失了。”
剑平详细描述了那天发生的事,璩峰仔细听着,试图找出破绽,但内心却已乱如麻,满是怨恨,不知该如何应对。
“后来找到那两个人了吗?明华会不会和他们在一起?”璩峰紧接着问。
“我们后来费尽力气摸索着返回蒙峪沟,回村后找到了带路的老姜和李春生,问他们是否见过明华。他们说没有,还解释说,当时怕沟里不安全,听到疑似巨蟒的窸窣声,就逃了。还说路上确实遇到了一条巨蟒,差点没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