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中略)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这儿有音乐,也有歌声。当黄昏逐渐变得阴暗的时候,各色各样的灯笼就一起亮起来了。它们看起来就好像飘在空中的世界各国的旗帜。”
——我对海底世界最初的幻想来自安徒生优美的文字和《小美人鱼》的动画片。《西游记》中对龙宫的描写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童话式幻想中,海底世界总是拥有宏伟的宫殿、摇曳的光线,生活着一些与人类相似但更加奇妙的生物,以及一些会讲话的海鲜。
现实中许多游乐设施进一步加强了这个印象:在马尔代夫、斐济、瑞典、巴厘岛等地的海边,都设有水下餐厅、海底度假村之类的景点,武汉这样的内陆城市的水族馆也纷纷建立了“海底隧道”,水族馆里甚至可以学潜水,随时可以让我们幻想自己是人鱼,是龙族,在清亮又蔚蓝的海底与大小鱼群亲密接触……
身为武汉人,游泳是必备的求生技能,横渡长江也不难,所以小时候的我一直有一个幻觉:既然我会游泳,既然背个氧气瓶就能解决呼吸问题,那么,哪一年暑假我能去海底,和人鱼做朋友,见识那些蔚蓝的美景?美术课上,我画了一张又一张海底城的设计图,不知道消耗了多少根蓝色蜡笔,就等着有人给我建一个了。
然而如果把那些幻想拿给现在的我看,我会说:去海底城玩?是包邮不够爽啊还是高铁不够快啊?
倒也不是真的一点都不想建海底城了,只不过,现在的我“建城”的动机和当初大不相同。
求知欲旺盛的中小学时代,我看了许多科普读物和电视节目,首先知道了“我为什么不能在海底游泳”的关键原因:可怕的水压。
儿童或古人的幻想建立在物理知识的欠缺上,也就是以为人类能适应一两米深的水底,就能适应几百米甚至更深的水底。然而实际上,人类自由潜水的极限只有一百多米,而在万米深的海渊里,一条身长几厘米的小鱼都要承受接近一吨重的压力。就算人类乘坐最坚固的潜水艇潜入深海,上浮时依然必须严防减压病。
而且,“最坚固的潜水艇”也不是那么靠得住——2013年,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潜水器抵达太平洋下约1.1万米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成为第一位只身潜入万米深海底的挑战者。返回后发现,那个瘦高外形的潜水器竟然被压“矮”了7厘米。
另外,深海中的景色也不像动画里所描绘的那样总有一片幽幽的蓝光,而是一片漆黑,能在深海生活的动物长得都很“随便”,在人类看来就是丑得离谱。深海也并不平静,有的水域一片冰冷,靠近海底热液出口的水域则很温暖,直径数百公里的大漩涡迅速地在深暗的水底移动,毫不留情地扫荡着一切。
科幻作品中对深海的恐怖的展现则更加直观,或者说更加夸张:《海底两万里》告诉我,大西洋里有会袭击鹦鹉螺号的恐怖大章鱼;《007之海底城》里说,有富豪在海底修建了一座拥有核弹的神秘基地;《金蝉脱壳》和《复仇者联盟3》中的监狱都在海里,因为从这里逃走最难;《环太平洋》中太平洋深处的裂缝中会出现来自异世界的怪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