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我感到大家对编辑的刻板印象十分固定:每天和作者上演讨价还价勾心斗角的催稿大戏,要么费尽心机满足作者们稀奇古怪的要求,要么催着催着就和同事或作者谈起了恋爱,要么从没发现作者是未成年人或超能力者。
也有些时候,我发现大家似乎完全搞不清编辑的工作内容,毕竟你随便点开一个社交网站或APP,只要它有发表功能,它就会有“编辑”功能。无论文字音频还是视频都可以被编辑,那么作为一个职业的“编辑”到底是干啥的呢?
——不止一般读者不知道,连编辑家属也不知道,我就曾经被家人问过这样两个问题:“某某那种大作家还需要编辑?”“某某某这样的大作家考了你们这个编辑证了吗?”
唉,我都当了十年编辑了,你居然还没搞清楚我是干啥的,要不我送你一套出版资格考试的教材和历年真题集吧。
说到这个考试,那可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泪流”——因为你随便翻一下教材和真题会发现内容并不难,大部分是文科知识,于是我第一次参加考试时,考前半个月才开始复习,复习两天后心态崩了——
这是个面向在职人员、大家只能在下班后挤时间备考的考试,虽说不难,但要考的内容也太多了吧?每次我和别人聊到我们的考试都会举例:“你们会计考试、法律考试、翻译考试,需要考本行业从公元前两千年到当代的发展史吗?而且还是从选择题一直考到主观题!”
除了发展史,我们还要考出版社经营、出版物市场、著作权法及其他出版相关法律、时事政治、选题策划、校对排版、印刷实务、成本和利润计算、版权交易、文化常识……
简而言之,虽然在实际工作中术业有专攻,比如美术编辑不负责校对,文字编辑不负责设计,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责任编辑,那么从策划到加工、校对、印刷、发行的每一个环节你都得有所了解。
如同教材所说,编辑是“杂家”,什么都得懂,这一点也反映在了考试上:翻开主观题,你经常会看到一段科普文,有时你得指出其中的知识性错误,有时你得给它调整段落顺序,有时你得进行校对……我就记得我第一次参考考试时,没看出“南宋沈括”这四个字里藏着一个“坑”。
实际工作中,编辑当然可以搜索或查书,而考试是闭卷的,可以说是人为加大了难度。但是,谁敢保证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绝对不会犯盲目自信、不慎弄错知识点的错误呢?
至于约稿信、退修信与选题报告等写作题的考点,那更是蕴含着历代编辑前辈智慧的结晶,在我们的出版专业教材里就直接写着:1组稿要靠催,时间安排要有“提前量”,避免出现意外。2作者容易没信心,要不断地夸。3写退修信或退稿信,先夸,夸完再说不足。
——对,你现在看到的不是编辑日常吐槽,而是我们的全国性专业考试考点。
并且实际上,不止中国的编辑这样,外国编辑也是这样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