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写下这篇专栏时,《长安三万里》刚刚进行了几场点映,还没全国上映,但我已有预感,它会是今年暑假最火的爆款动画。
这部动画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作者高适的视角,讲述了他和李白从青年到老年的四十载友谊,并带出了这四十年间的大唐兴衰史,以及杜甫、王维、贺知章、张旭、吴道子、李龟年等诗书画名家的形象。
要说片中最让人难忘的,当然是对《将进酒》全诗的梦幻演绎。接下来,它恐怕会成为语文老师的最爱视频,在中学课堂上流传至少十年。至于第二难忘的,对我个人来说是黄鹤楼。
虽说片名叫《长安三万里》,但黄鹤楼在片中多次出场。青年李白第一次来黄鹤楼时,立志要写一首全楼最好的诗,结果他看到了崔颢的名句,因此搁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配合着这几句诗,优美的水墨动画渐渐浮现。那一刻,我竟然在身处家乡的情况下感受到了思乡之情。
再后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老年李白与高适在被战火焚毁的黄鹤楼前重逢,彼此又是一番感怀了。
不过,武汉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是,黄鹤楼是屡毁屡建的,上千年来,它总共重建了二十多次,位置也从古代便于宴饮送行的长江南岸,挪到了现在一览两江三岸盛景的蛇山之巅。
正如高适所言,“只要黄鹤楼的那些诗在,黄鹤楼就在。”
客观地说,这部电影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只是,当我坐在电影院里,发现全场观众都情不自禁地跟剧中人一起背唐诗时,当我在听到李白念“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难以抑制地流下眼泪时,我知道,什么缺点都不重要,它赢了,因为它触动了它的目标受众心里本来就有的东西——那就是我们通过古诗看到的自己的心,和数千年来所有人的心。
人生总是孤独的,而人心又是共通的,古人的那些喜怒哀乐,也能给孤独度过人生的今人以安慰。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就画在电影的宣传海报上,也写在那首中国人熟到脱敏的诗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国孩子通常三岁时就会背这首《静夜思》,感觉它好像很初级很简单,也因此反而容易忽略它的意思。然而在本片中,当李白一边对高适讲述自己在外地大病后思念故乡的心情,一边缓缓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诗的本意突然和月光一起照进了观众的心。
对,这时候串起千百年来所有人感受的其实不光是文字,更是月亮。
月亮对人类来说,有着丰富又温情的意味。在古代,它被视为太阳的同类,然而太阳过于刺眼,不可直视,月亮却显得非常温柔,驱散了夜路上的危险。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渐渐发现,月亮并非太阳的同类,却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它和人类的关系也因此愈显密切。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